中国气派的书籍装帧奠基者的颂歌
《装帧的回顾——部分老装帧艺术家作品展》纪实
为贯彻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的“打造中国气派的美术精品”和“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精神,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与北京印刷学院于10月16日在北京印刷学院美术馆举办了《装帧的回顾——部分老装帧艺术家作品展》。
一、一次装帧史的回顾,中国现代装帧的溯源
这个展览受到出版界、美术界以及艺术院校师生的极大关注,得到参观者的好评。
整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展出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一批装帧艺术家设计的书籍封面,既有陶元庆、丰子恺、孙福熙、莫志恒、林风眠、庞薰琹、钱君匋等优秀的封面设计,还展出了鲁迅、巴金、闻一多等文化名人为自己的书籍亲自设计的封面。
展览的另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辛勤耕耘在出版战线的部分75岁以上的老装帧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张慈中、王卓倩、卫水山、沈云瑞、钱月华、邱承德、余秉楠、姜梁、曹洁、尚佩云、仇德虎、郑在勇和近年去世的曹辛之、邱陵、张守义、任意、柳成荫等。他们的作品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装帧艺术繁荣发展的代表人物,尤其改革开放以后,这些老装帧艺术家当值年富力强,他们在大胆吸收国外优秀设计理念,立足民族传统之根基,创作出了一批产生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使我国书籍装帧艺术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展览展出了部分老装帧艺术家精心绘制的书籍封面手稿,老艺术家一丝不苟的从艺精神和高超的技艺令观者感到震撼。
展览还展出了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如叶浅予、吴作人、彦涵、力群、黄永玉、武必端、孙滋溪、刘旦宅等艺术家创作的近百幅书籍插图。
展品800多件,在3个展厅展出。展出期间还循环播放二百多件我国优秀的书籍封面作品。
在开幕式上,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于名川,北京印刷学院院长曲德森先后致辞。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成员、艺委会秘书长王春立在开幕式上做了即兴法言。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田忠利、老艺术家张慈中、钱月华、邱承德、沈云瑞、姜梁、尚佩云,以及柳成荫、曹洁的家属代表;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王晖、陈雅丹、高荣生、刘辉煌、翟跃飞,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工作委员会顾问卫水山,以及出版界、装帧界的专家学者和北京印刷学院的教师、学生100多人。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邓中和主持开幕式。
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开幕式的过程,并对专家进行了现场采访。
二、作品的巨大魅力,引起参观者的强烈反响
北京印刷学院的学生看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一批装帧家设计的书籍封面后感到非常激动,有些同学是第一次看到陶元庆、丰子恺、孙福熙、莫志恒、林风眠、钱君匋设计的书籍封面,深深为那个年代的作品魅力打动。同学们说:“从30年代前辈的作品中,我们了解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我们不能只了解国外的设计,而对于我国的设计和前辈却一无所知,我国书籍装帧确实有非常优秀的传统。”
鲁迅、巴金、闻一多等文化名人为自己的书籍亲自设计的封面,引起了许多参观者的浓厚兴趣,一些设计专业的学生参观后表示:“第一次看到鲁迅先生设计了这么多的书籍封面,而且对于书籍封面这么关心,更没有想到文学巨匠巴金也自己设计封面。由此想到,只有真诚的热爱书籍,才能搞好装帧设计。”许多参观者看后感叹:“前辈装帧家为中国书籍装帧的民族化开拓付出了心血,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为中国装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些专家看了参展的老装帧家的作品说:“从他们充满激情的作品中,感到他们当时的创作思想是多么活跃;从充满探索精神的构思中,可以领会到他们那颗为中国书籍装帧而献身的心;从他们作品的色彩与形式上,可以看到他们为中国装帧艺术争光的坚定意志。”
许多参观者看后感叹:“前辈装帧家为中国书籍装帧的民族化开拓付出了心血,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为中国装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美协前党组成员王春立在讲话中指出的:“我们应该为有这样一批老装帧家而感到骄傲,他们对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责任心,以及创作热情,至今可以鼓舞年轻的一代。”
三、学术研讨,为打造中国气派书籍装帧继续努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与北京印刷学院于10月15日下午,在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会议室举行了《装帧的回顾》学术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有:王春立、张慈中、钱月华、邱承德、卫水山、沈云瑞、尚佩云、李淑敏,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田忠利,插图装帧艺委会诸位委员,以及,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学生共50多人。
会议发言热烈,主要谈到以下几方面:
1、 书籍装帧艺术一定要打造中国气派。
与会专家发言一致赞扬展出的作品,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作品,还是参展的老装帧家的作品,反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装帧艺术家为了打造“中国气派的精品”所进行的艺术实践。王春立先生发言,用东西方艺术精神比较的方法,阐释东西文化的差异,进而说明在吸收国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王春立先生认为展览“涵盖了30年代、40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书籍装帧艺术的精华,是几代老装帧家留下的宝贵财富,为我们装帧艺术今后‘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树立榜样。”
著名装帧设计家钱月华说:“现在有人提倡学日本装帧,我认为日本装帧设计太碎,封面上东一点,西一点,这种风格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我不赞成。”
2、 坚持中国气派,勇于大胆创新。
与会专家认为,坚持中国气派与大胆创新是一致的。坚持中国气派并不是保守,而是在创新中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当代中国书籍装帧的精品。邱承德先生说:“中国人向来有好胃口,能消化外来的东西为我所用,提炼出更好的样式。”与会者认为,鲁迅时期的装帧艺术,新中国成立后的装帧艺术,设计家们都是在坚持中国气派的同时,勇于吸收国外优秀艺术形式,创造出了许多充满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老装帧家是那个时代坚持中国气派勇于创新的榜样。
3、 反对浮躁,提倡装帧设计为读者服务。
钱月华指出:“现在装帧艺术发展很快,但是问题也很多,感觉‘有点乱’,书籍是让读者阅读的,装帧设计要为书籍内容服务,而不是别的目的。我们要提倡装帧为书籍服务。”大家认为当前社会上书籍装帧设计存在“浮躁”现象,甚至相当严重,值得我们关注。
老装帧家沈云瑞先生指出:“现在有的设计者,设计目的不是为书服务,而是把书作为自己成名的平台,使用过分奢侈的手段,使书籍如穿奇装异服,不切实际的怪异设计,使读者看书非常吃力。”这种“炒作”的怪异设计样式,不但得不到批评,反而被吹捧、获奖。
《毛泽东选集》的设计者之一87岁高龄的著名装帧家张慈中先生说:“书籍装帧是一种受制约的艺术,受书籍内容制约,受出版社的制约,受读者阅读的制约,必须要在制约中发挥才智。”认为现在有人摆脱为书籍服务的宗旨,不去关心读者,是造成混乱的根源。
与会者一致呼吁,美协和插图装帧艺委会应该把握正确的导向。
4、 继承前辈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田忠利说:“研讨会诸位专家的发言语重心长,对于学习设计专业的青年学生来说是金玉良言。研讨会就像给与会的学生上课一样。青年一代应该向老一辈装帧家学习,这样的研讨会非常有益,今后应该多举办。”
装帧家李淑敏说:“今天的研讨会是‘五世同堂’,既有75岁以上的老前辈,又有新中国培养出来的60来岁的著名专家,有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设计家,年富力强的设计师,还有20多岁的青年学生。”希望把中国书籍装帧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展览取得了很大成功,一些外地专业人士与相关部门、外地艺术院校得到览信息后表示,若有可能,希望能到外地巡回展览。
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
2010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