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
开幕式
2016年10月22日上午10:00,“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学术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大展以“更新,复兴,创新”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催生主旋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精品创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展自2004年首次在中央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以来,现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界的盛会,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及全中国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美协顾问、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常沙娜教授,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建人及学术带头人、中国美协环艺委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绮曼教授,中国美协环艺委副主任:深圳大学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蔡强教授,鲁迅美术学院环艺系主任马克辛教授,中国美协环艺委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昊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苏丹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纪委书记李炳训教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筑邦公司董事长孟建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董雅教授,中国美协环艺委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丁圆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叶美秀教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永旭,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经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王国彬副教授,以及各兄弟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同仁。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承办方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黄政教授、常务副院长郝大鹏教授、副院长焦兴涛教授、创作科研处处长潘召南教授,以及行业协会的嘉宾重庆建筑装饰协会会长刘冰野、四川省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牟江。开幕式由潘召南主持。
左起:张绮曼宣布展览开幕、常沙娜致辞、黄政致开幕辞
黄政首先致开幕辞:“我衷心希望全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同行们共同努力,深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扎根中国,植根乡土,创造性地解决现时代中国文化传承与现代化追求、空间营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沙娜对于重返故地重庆表示非常激动。她说:“首先,我要热烈祝贺‘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隆重召开!2004年我就参加了首届环艺大展及论坛活动,我与环境艺术有缘,因为在50年代、我20多岁的时候,就有幸参加了北京十大建筑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项目的建筑装饰设计工作。我运用敦煌的童子功在设计投标中胜出,在建筑大师和前辈的指导下,结合建筑功能、材料、工艺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按照周总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及古学今用’的宗旨不断完善设计,为十大建筑工程完成任务贡献了自己应尽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才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我国开创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建立了基地。”
随后,张绮曼宣布“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学术论坛”隆重开幕!
与会嘉宾一起参观了“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精彩纷呈的创作作品。参观人潮涌动,大家认真观看设计作品,并不时相互交流创作心得。
展览现场的盛况
“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
学术论坛
当天下午1:00,在四川美术学院多功能学术厅举办了“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学术论坛。张绮曼、郝大鹏、蔡强、叶美秀、苏丹、丁圆、王国彬七位嘉宾围绕大会“更新,复兴,创新”的主题,结合各自理论研究和设计创作的经验体会,发表了主题演讲。
张绮曼教授发表演讲
张绮曼教授以《生态回归与文化记忆——环境艺术之道》为题,提出“美好的城市环境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审美体验,还会影响居民的情感和心理。并对塑造城市居民的集体人格产生作用,成为居民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因素。”她在演讲中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经济上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其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农村人口快速向大城市集中,而农村因空心化走向凋敝。这种城市迅速扩展延伸又造成了城市的同质化和传统文化的断裂。主要表现为生存环境的集体失忆,在此论坛上与大家交流社会生态与人文生态方面的话题。
一、生存环境的集体失忆
1、城市的中心化与精神背离: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出现结构性转变,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破坏问题突出,城市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的严重同质化导致城市形象识别性的荡然无存,地域文化与精神渐行渐远。
2、同质化与认同感丧失:城市建设盲目引进、甚至抄袭西方的观念,各级政府的急功近利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功利化的推波助澜,导致城市风格趋同化和认同危机。
3、文脉与肌理紊乱消亡
美国建筑师E.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的书中曾经提到:“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从我们城市里,似乎只能看到经济和物质的追求,看不到与历史、文化、艺术追求没有什么关联性。
二、土地情怀与艺术介入城市
1、自古以来,人依赖土地生存繁衍,人们对滋养自己的故乡有着极为深切的怀念。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综合体,从美学视角看也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环境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统一体。自然之美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惠,社会之美是公平、公正的良好社会道德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艺术之美则是对现实的一种能动反映和审美概括,对再创造城市环境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我与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的三十余位委员,通过对于城市、城市边缘、乡村等不同区域的调研、分析和艺术的综合性介入创作,使当地的环境质量和审美取向得以极大提升。2009年四校联合为西部农民生土民居环境改造公益设计活动,让我们开始思考对自然的尊重和适度介入的设计态度。2014年四川美院虎溪新校区环境规划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也极具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核心。艺术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本质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可称之为即“文化力”。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塑造城市居民的集体人格和引以为豪的因素。
三、文化记忆与文化自觉
1998年,我在中国首次提出“绿色、多元、创新”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通过策划举办“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及论坛和诸多相关活动,至今已出版学术著作16本、年鉴6本,以及会刊“设计之都”等。号召中国设计师立足本土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创新设计,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郝大鹏教授发表演讲
郝大鹏教授以四川美术学院承担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为内容,以《重拾营造——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为题,对课题内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介绍。
营建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是当前形势下一项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重大任务与急迫要求。四川美术学院承担的课题,以一本实地调研报告、一个模块结构体系、一个营建工艺数据库、一本木造民居图册、一部词条图解专著、一本工艺细部图集、一个APP、一套VR软件、一本营建文献汇编、一系列研究论文十大研究任务为框架,对我国体系浩繁的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集。通过对营建工艺的调研与编录、评价与保护、优化与更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探索我国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保护与传承、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的有效途径。这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中首次以国内艺术学院担纲,联合国内一流的科研力量,形成跨学科、跨地域的课题团队来进行协作研究。郝大鹏教授在结束语中谈到,这一课题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致敬,也是对本土营建智慧的系统发掘,更是为中国而设计的学术追求与社会担当,希望藉此课题为传统村落古老生命的延续、为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土营造贡献力量。
蔡强教授发表演讲
蔡强教授在题为《当代科学与环境艺术——VR技术在室内设计的应用》的演讲中提到:“科技改变了整个世界。仅一个IT技术发展,已足以说明在改变我们今天的生活,人们可以任意通过文字,声音,图像,传输要表达的信息。以创新驱动创业,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形势下,今天带给论坛分享的是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和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组成交叉学科创业团队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沉浸-交互-构想是VR环境系统的三个基本特性。在VR环境下的进行协同设计,团队成员可同步或异步地在虚拟环境中从事构造和操作虚拟对象的活动,并可对虚拟对象进行评估、讨论以及重新设计等活动,达到与全球室内设计与相关产业同步。在室内设计上颠覆了传统的计算机方法,提高了千倍以上的设计渲染完成速度,达到即时渲染、无需等待、全空间游走、任意角度观赏,真实光影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感的全空间设计。新设计的环境艺术空间可以互动功能植入:切换颜色,切换材质,切换款式,切换不同的光影效果。运用VR技术做室内设计,提高了准确率和完成率。学生创业团队在老师指导下,曾对万科、万达、星河等知名地产做了成功的推广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
叶美秀教授发表演讲
叶美秀教授做了《看见农民的创意—台湾农村自主营造》的经验分享。从自主营造的案例思考如何以农民为建设与设计主体,设计师协助他们实现其理想家园的建设,保持农家生活的原真性,展现社区特色与内涵。
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提出了农村自助营造的八个经验—八赢:1、政府赢,花在刀口上的补助款,更可引导农民自己出钱;2、承办单位赢,农民满意,没有抱怨;3、农民赢,自信心提升,合乎需求的作品;4、辅导团队赢,与农民互动及施作过程中,提升实务经验值;5、成果赢,独一无二,物超所值;6、环保赢,地方原有材料和废弃材料的运用,减少运输成本和浪费;7、让各年龄层皆有参与的机会,有利传承;8、社区组织的活化。
我作为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辅导农村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己有二十余年,因发觉乡村发展最重要的关键仍在于当地的农民身上。因此,在十年前便以环境自主营造的模式,鼓励农民从自行改善环境。经过自主营造过程,发现农民创造力无限,对乡村旅游发展亦颇有助益。
苏丹教授发表演讲
苏丹教授发表了题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圈》的演讲。苏丹教授认为在新的历史阶段,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应当进一步明确,内涵需要进一步拓展。并且需要在形而上的思考到形而下的实践之间,建立贯通和互动的机制。
“自然”生化万物,万物本自然,但万物出生后都有个自我,就会自我做主,既然自我做主,就会逆自然。既逆自然,万物就会衰亡。其表现为,越顺自然者越长存,越逆自然者越快消亡。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这里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全社会之间的关系。
要全面关照自然、社会、人的因素,探索和掌握平衡三者关系的方法论。要进一步促进艺术和技术,传统文化和当下的结合,在这里环境艺术设计的观念和范畴要被拓宽,人类在21世纪的设计,将在人、自然、社会三个概念交错融合的新兴圈层内发生作用,在这里环境艺术设计将是这个圈层的主导。
丁圆教授发表演讲
丁圆教授发表以《艺术介入城市复兴》为主题的演讲,他指出:“环境艺术设计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出发,关注空间环境的艺术氛围营造。”
丁圆教授在演讲中提到短时间内快速的“造城运动”,国际化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镇拔地而起,我们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奇迹。然而,拨开纷杂的混凝土建筑丛林,迎面而来的是依旧是黄土拂面的荒野。建设与破坏并存,大量的雷同复制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失忆于先辈们留下的印迹,面临焦灼不安的情绪和苍白无力的城市,缺乏生机趣味。
当代艺术发展已经摆脱了单纯追求造型和美感,融入了情感和观念,进而以独特的视角来思考解决问题方式。正如当代艺术家徐冰先生创作的911纪念作品“何处惹尘埃”一样,当911现场收集尘埃落地,显现而出的“何处惹尘埃”的清晰印迹。“从尘土而来,必将归于尘土”,简单的展厅充满了悲伤和无奈。艺术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引以为鉴。并运用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去规划和改变城市趋同的现状。
张绮曼先生首创了环境艺术专业以来,正是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打破了原来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各专业纵向发展的壁垒,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出发,关注空间环境的艺术氛围的营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相关专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重新思考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发展的重点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将艺术作为创作的核心,让艺术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做了大胆的试验,在朝阳大悦城的商业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和北京恒通创新园的景观环境设计中,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空间环境相结合,吸引了大量人流,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国彬副教授发表演讲
王国彬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以艺术为核心,重构环艺之鼎》的演讲。通过理论与实践拓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视野,发展中国本土“美学三境理论”以及“五字联结设计方法”,推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与时俱进。
他在演讲中指出,在新的时代契机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专业的边界与范畴不断受到挤压,核心竞争优势下降。王国彬副教授主张向古人借智慧,通过对中国传统环境学的研究,总结出“道,形,器,材,艺”五字联结设计理论,并通过实践力求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更新与复兴,与时俱进的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理论”到“方法”再到“实践”的理论体系的纵向构建,强化以“艺术”为核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各专业的“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从“跨界”到“无界”,明确的凝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开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实现环境艺术专业的辉煌复兴。
“艺术”的本质是探寻到达“美的三重境界”途径的不同,“设计”则是探索不同途径所运用的方法。时至今日,全球化生态环境及气候的恶化,系列相关自然与社会问题日趋复杂,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艺术”的途径,在人居“环境”的范畴内, 运用“设计”的方法,培养人们的环境审美意识,全面而又系统地解决相关问题,使人们的生活达到既“幸”又“福”的美好境界。中国的环境问题最终还是要中国人自己解决,这也是我们为“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目标之一。
嘉宾演讲现场的盛况
嘉宾演讲结束后,马克辛、吴昊、李炳训、董雅、孟建国分别上台发言,展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未来发展愿景,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担当与发展方向,并对与会嘉宾以及承办方四川美术学院表示由衷的感谢!
左起:马克辛、吴昊、李炳训、董雅、孟建国发言
“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
颁发证书典礼
当天晚上7:30,在四川美术学院多功能厅举办了本次活动的压轴戏——“简一之夜”:“为中国而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大展颁发入选证书。
嘉宾为入选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教授为典礼致辞:“环境艺术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重实效的、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它是绿色生态的,更是和谐永恒的。注重特色、注重原创、注重创新是本次大展的最主要特征。
各入选艺术家从环境空间的问题展开思考,从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和地域特征进行设计,其理念、创新性和实施过程都体现了突出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这是我们所期望的。这些入选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动向和希望。今天的典礼,既是对近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成果的总结与表彰,更是新里程的开端。”
“为中国而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大展”
主办权交接仪式
作为每两年一届的设计盛会,2018年,第八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将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在今天的开幕式上,郝大鹏将“为中国而设计”的大旗移交给下一届的主办方,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设计学院院长沈康教授接旗,让我们期待下一届的美好未来,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再次摇旗呐喊。
“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接旗仪式
与会嘉宾合影
“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
作品选登
《北京CBD“云中漫步”人行景观天桥设计》王国彬
《土·窑——三原县曹师村窑洞群落环境艺术设计》无风、刘晨晨、张豪、胡文、郭贝贝、毛晨悦、薛晓杰、郑雨溪、程格、樊璟
《“道”智愈之道(黄桷垭旧城更新)》高艺飞
《锦·延》苗长江、程寒君、张典初、王一丁、蒋少武
展览组委会: 名誉主任:刘大为 学术顾问:常沙娜、罗中立 主任:徐里、张绮曼 副主任:庞茂琨、蔡强 秘书长:丁杰、郝大鹏 副秘书长:梅启林、潘召南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圆、马克辛、王琼、韦芳、龙国跃、冯斌、刘波、李宁、李炳训、杨吟兵、陈易、陈六汀、林学明、孟建国、咸懿、段胜峰、俞孔坚、贺绚、郭去尘、郭晏麟、黄耘、董雅 办公室主任:咸懿、丁圆、韦芳 办公室副主任:贺绚、杨吟兵 展览编辑:杨雷、李敏敏 展览视觉设计:谭璜 评选委员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评委库中遴选专家组成,并设监审委员会 |
“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学术论坛 大展主题:为中国而设计 论坛主题:更新复兴创新 特别主题展: 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看见农民的创意——台湾乡村环境自主营造 展览开幕式:2016年10月22日上午10:00 展览时间:2016年10月22日-11月4日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论坛时间:2016年10月22日下午13:30-17:30 论坛地点: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多功能厅 “简一之夜”颁奖典礼时间:2016年10月22日19:30-21:00 “简一之夜”颁奖典礼地点: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多功能厅 |
供稿/环境设计艺委会秘书组
编辑/杨雷、审校/咸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