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艺生涯》新书发布暨签售会
活动现场
2017年8月14日上午,侯宝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及《我的学艺生涯》新书发布暨签售会在2017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上举行。
《我的学艺生涯》为一本连环画,根据《侯宝林自传》改编并绘制而成,前言由侯宝林女儿侯錱撰写,正文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高荣生跨度30余年创作的87幅线描作品组成。高荣生介绍,该书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侯宝林从小艰难学艺、不断实践,终成一代相声大师的经历。
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高荣生发言
现场与读者交流中,高荣生认为“回归”首先是一个文化回归,连环画的历史比较悠久,它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图对应,更强调内质外化。
这本书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其一,在侯宝林诞辰100周年出版,具有特殊的意义;其二,从内容体裁上具有京味文化和时代特色;其三,在人物塑造中注重人物的内心刻画,包括主、次人物;其四,注重语言的提炼以及简繁的对比关系。
高荣生道:《我的学艺生涯》这本书,开本、装帧样式、材质、印刷都有特殊性……虽然画面是纯黑白的,但从线描中可以看到墨色浓淡的变化,说明制版印刷质量相当高。
侯宝林女儿侯錱女士发言
侯錱在现场深情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令侯錱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始终教育她应该热爱生活,她相信这也是父亲对人生的一大感悟。她表示,父亲童年的生活场景都体现在这本连环画里。以连环画的形式述说父亲的一生,让她觉得很亲切。“‘看着小人书长大的’一代人也还在,连环画应该不仅只是个念想。”
侯錱称,父亲侯宝林大约十岁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就已经走上挣钱的道路,后来甚至沦落到上街乞讨。到了十二岁左右,父亲开始学艺,师傅的“不打不成材”教育法让父亲受了不少苦。而父亲最终也没有学满出师。
“那时候,拜师学艺需学满‘三年零一节’,‘零一节’指的是过了五月节(端午节)以后,所以实际上大约要三年半。当时有个规矩,学徒没有满师,师傅就不能介绍这名学徒到别的地方工作。”侯錱称,没有学满出师的父亲只能自谋出路,足见父亲早年生活之不易。
侯錱称,曾经有很多人问过她父亲同一个问题:如何实现从流浪儿到相声大师的转变,父亲每次回答都是一个“饿”字。即便如此,生活的艰辛没有浇灭侯宝林对相声艺术的热情,也没能阻止他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欢乐。
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李健军发言
岭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谢海宁主持活动
《我的学艺生涯》责编韩正凯对本书进行点评
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杨子春发言,并现场相声表演。
嘉宾合影
高荣生和侯錱现场签名售书
《我的学艺生涯》连环画欣赏
《我的学艺生涯》书评
高荣生
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这套连环画还是三十年前画的,那时我的同学叶欣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当编辑,我是他的特约作者,这个约稿就是他在“老高,画吧,舍你其谁?”的鼓动下接下来的。但不幸的是,刚画完便赶上出版社改制,这本书稿被停出了,只是后来在《中国连环画》上刊载过一部分,之后便放在资料袋里渐渐淡忘了。
前些年,侯宝林先生的女儿侯錱要出版《一户侯说》,找我商量用些稿子做插图用,于是画稿又面世了一回。不过,这两次只是部分使用,完整的稿子第一次呈现在这里。
回想起那时画这套连环画,老叶的话使我跃跃欲试,画我敬佩的幽默大师,动力十足,又看了一遍《侯宝林自传》,更有兴趣做这件事了。
侯宝林有着传奇的经历,有人说他是中国的卓别林,的确,二者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具有两个“极端”的特点——出身于最底层而成为最顶级幽默大师,而侯宝林的苦难则加了一个“更”字。这套连环画取材于侯宝林学艺的阶段,也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时期,这个阶段奠定了他成为一代宗师的基础,也是最具有研究、表现价值的人生段落。
那时,我自诩对北京的风土人情认知在同代人中有优势,但动起笔来才觉得不那么简单,连环画所表现的内容是民国时期,我虽然从小在北京长大,但毕竟处于两个时代,相差甚远,经历“文革”后的北京更是满目凋零,图书馆的旧书资料也未全部开放,好在北京的人与物多多少少还留有过去的痕迹,有货可挖。那时胡同还保留着,我走街串巷画了一些速写也拍了不少照片,随着大规模的拆迁,无意中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侯先生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这也是我的愿望,但遗憾还是有的,当时,找出尘封多年的画稿,再次翻看,觉得有很多不满意之处,我不想带着缺憾出版,摘出一部分重新画了。可是,每次翻开画稿总有“再画一遍就更好了”的心愿,但交稿时间已到,只得作罢。
谢谢岭南美术出版社,使我有了和侯宝林先生同台演出的感觉。
侯錱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侯宝林之女
能为高荣生教授的书写上几句话,真是敝人的荣幸。
高教授和我同龄,都是 50 后。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是看着连环画成长的。在我上学以前,中国还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并不普及,唯一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且又不奢侈的就是小人书了。私以为,小人书的最大优点就是无论男女老幼,是否识文断字,百无禁忌,人人皆能。不像现在,即使你有大学文凭,如果上了年纪,不懂电脑,又没学过洋文,到自动提款机取钱都觉得有障碍。
当年,我家住在北京南城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里。我家住前院,后院住的是房东。记忆中,胡同东口是个多岔路口,临街的店面很多,卖什么的都有。譬如馒头铺、棺材铺、绒线铺、羊肉床子、猪肉杠、油盐店、理发店、储蓄所,还有一家私人诊所……总之,就是有点小繁荣。其中最吸引我的有两处,一个是胡同口路南出售糖稀、爆米花、金糕条、应季水果的小食品摊子,另一个就是专门出租小人书的书铺。
在那个年代,小人书铺几乎每条胡同里都有,店铺无需大,几平米即可,也不需要朱时茂小品中说的“你有执照吗”的繁琐手续。如果家里人口不多,开这样一个小店,就够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当时北京的最低生活费是每人每月8 元)。每家铺子都有至少上千册小人书,反正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书也无需很新,或者说也不可能新,因为出租率相当高,用不了几回,封底、封面就撕扯没了。精明的店主一般都是在出租之前就给新书粘上牛皮纸的外皮用以保护。一般每本出租价是两分钱,可以看三天。我家每回租 10 本,看完再去换。有时同学或者邻居家的孩子来串门,大人也会拿出一毛钱让我们自己去小人书铺看,那样就更便宜,一分钱一本。
到了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北京有了第一家电视台,因为父亲是广播事业局的工作人员,所以我家是第一批买电视机的。又因为搬到机关大院的楼房里去住,租借小人书的生活就和我们渐行渐远了。
1993 年 2 月,父亲侯宝林走完他75 年曲折跌宕的人生之路,怀着对家人、挚友,对千千万万喜欢听他说相声的观众、听众的不了情,静静地离开了。几年后,当我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中国传媒大学动漫学院的两位领导来访,和我商议用家父的相声改编动漫的事,同时还带来一本《中国连环画》杂志,内中就有高荣生教授绘制的《侯宝林的童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高教授的作品,却有种久违了的感觉,一点也不陌生。我拿着爱不释手,人家也就只能“忍痛割爱”,于是,我也就不客气地据为己有了。
2004年,我编辑侯宝林传记《一户侯说》,考虑到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和阅读习惯,纯文字的书籍几乎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决定尽可能多地使用插图。然而,父亲年幼失怙, 几近乞讨。直到 22 岁(1939 年)去沈阳卖艺,需要办理良民证,才第一次留影拍照。 因此,父亲童年长什么样,我一无所知,又无资料查询,这下可是抓了瞎。于是我想到,若能用高先生的画作做插图,岂不美哉。于是电话联系,登门拜访……见面一聊, 才知道我俩同庚,皆为老三届知青,上过山,下过乡。不同的是,高老师已经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20 余载,且在插图绘画领域建功立业,成就辉煌。
此次受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韩正凯先生之邀,为高先生的《我的学艺生涯》写前言,实在诚惶诚恐。敝人退休前虽然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但专业仅限于相声史方面,对连环画的知识十分匮乏。近期查阅资料,方知连环画出现的历史年代与兴衰流变竟然与相声惊人的相似。如果像某些专家考证的那样,连环画远在宋代就已经基本成型,且与民间流行的讲唱形式“变文”有关。那么相声和连环画还真是同源呢,至少应该说: 咱可是亲戚啊!如果把连环画定义为“面向大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且“符合绝大多数读者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那我真要说:咱还是兄弟呐!一时间,相声和连环画的距离比肩而立了。
如果用心阅读,我们不难看出高老师为他的这本图书所耗费的心血,因为故事发 生的场景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至今快一个世纪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何止“物是人非”,根本就是“改天换地”。又何况侯宝林置身的是一个狭小特殊的环境和人群。这些都不是凭借想象可以虚构的。光是收集、提炼、整合资料,再把它们通过专业技巧表现出来,必须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无法计算“成本”的。在此,谨以侯氏家族全体的名义向高荣生教授致以真诚的谢意!
有人说,连环画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古董”。我不想评论这种说法的对错。在市场经济和科技推新的大环境下,一切皆有可能!所幸的是“看着小人书长大的”这一代人还在,连环画应该不仅只是个“念想”。但愿随着小人书收藏热的兴起,带给连环画新的生机,更希望《我的学艺生涯》这本连环画能够博得广大读者的厚爱!
感谢岭南美术出版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各位辛苦了!
叶欣
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后定居巴黎
画旧上海,我们画不过老前辈叶浅予、张乐平、贺友直。画民国的老北京和北京人,我不知谁能画得过我的师兄高荣生?在美院念书的时候,大家叫高荣生老高,其实那时老高并不老,可他已经以画《骆驼祥子》闻名国内,享誉美术界了。美院毕业,他留校教书,专攻文学插图和书籍装帧,接着画他的老舍。我呢,分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做小人书的美术编辑,所以那一年拿到《侯宝林小时候》的脚本,先就想到要请老高来画。
今天的年轻人,虽然大都知道侯宝林,但对我们50后那一代人,侯宝林的相声属于我们的童年记忆,精神家园。十年浩劫,把这位逗乐了几代人的幽默大师打入地狱。“文革”过后,老先生死里逃生,口述《侯宝林自传》,人们才知道他从一个苦孩子历练成为侯宝林的传奇身世。为老先生的故事所动,老高接了这个脚本,成功塑造了“小酉儿”从小到大的形象,用精准洗炼的笔墨再现了主人公的生存时空和人文景观。老高的画与老先生的文本唱和,构成了文图一体的交响互动。可惜稿子尚未竣工,我已调离出版社。后来听说出版社改制向钱看了,让我的师兄和侯老先生一起,蒙受了退稿的委屈。幸亏,新兴月刊《中国连环画》的编辑们火眼金睛,在1988年第六期上将部分画稿公诸于世,从此《我的学艺生涯》进入到老北京的人文记忆,成为研究侯宝林大师不可或缺的图像资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向钱看,当年我北总布胡同32号的出版社小院,终于在地图上消失,尽管大家明知那是北平国立艺专的遗址。向前看,《我的学艺生涯》经老高旧稿重理,变成了一本右图左史的精美画册,在侯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由岭南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蒙师兄不弃,赐寄书样,使我先睹为快。侯老先生女公子侯錱老师为书作前言,没有着笔记述父亲鲜为人知的轶事和女儿对父亲的感念之情,而是借着自己童年看小人书的翔实记忆,把话题引向了对相声与连环画的比较,对两门艺术前途的思考,让我肃然起敬。我们总忘不了鲁迅先生抬举连环图画,说“可以产出米开朗琪罗、达芬奇那样伟大的画手”,但常常忘记他紧接着说:“而且我相信,从唱本说书里是可以产生托尔斯泰,福楼拜的”(《论“第三种人”》)。我想相声与民间文学的唱本和说书一样,不都已经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自己的托尔斯泰和福楼拜吗?在书的后语中,老高说:“谢谢岭南美术出版社,使我有了和侯宝林先生同台的感觉。”他的这个比喻,妙不可言!尽管侯錱女士谦逊,称这本《我的学艺生涯》是“高荣生教授的书”,老高自知坚守画家忠实作家,忠实文本的本份。以和侯宝林先生同台为荣,不是为他的相声捧哏儿,而是为相声界中产生的托尔斯泰、福楼拜造像,这是侯老先生所有的搭档们都做不到的。
我当然为我师兄骄傲,也学他,向岭南美术出版社同仁郑重地道一声谢:时隔三十年,你们能为我的作者正名,出了这本他和侯老先生同台的杰作,用来证明老北京和北京人的记忆是拆不完抹不掉的,功不可没。
韩正凯
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对侯宝林先生的初印象应是七八岁左右,因年小,不知道什么是相声,但觉得很逗。记得是那年冬天的一天,电视里很多频道都在播放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听到大人们谈论着侯宝林先生的去世,一片惋惜之声。 一晃20余年过去了,在大学读书时听到了“高荣生”这个名字,通过美术界同学传说高荣生先生“骑自行车上班,总被门卫当作民工拦截”,“高老师外出习惯于翻墙”轶事,只觉得央美的老师竟如此有意思,这会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
2016年,我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图书插图青年创作人才项目,巧合的是,高荣生先生竟是我们的授课专家之一! 课堂上,高老师操着他的浓重的京味儿口音,滔滔不绝,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地讲授着。在此期间我专门进行了采访,看到了《我的学艺生涯》的电子稿,画得真好啊!简繁明了、艺术感强烈。 凭着职业的敏感,我想:2017年可是侯宝林先生诞辰100周年,这本连环画如能出版,恰逢其时!但高老师对现今出版界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的现状很是不满,对我们出版社是否能出好这本书也甚是疑虑。
项目结束后,我回到工作单位——岭南美术出版社,将此情况报告给了李健军社长,并言及下个月(2016年9月)要在湖南郴州举办“首届全国水彩插图作品展”,高荣生老师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也会出席,且我也有件作品入选此展览,便问:我可否去郴州见一下高荣生老师?社长欣然批准。
感谢郴州一行,高老师接受了我社的诚意,我详细地介绍了出版情况。于是,《我的学艺生涯》的出版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与高老师的合作一直都非常愉快。高老师做事十分认真,他决定将部分稿子修改重画。然而2017年3月份,高荣生老师给我几次电话,期间都是不断咳嗽,且声音沙哑,他说现在颈椎疼痛,不能伏案。他担心书稿能否按时完成。所幸的是,两个月后,高荣生老师恢复如初,可以重新伏案了,电话里又听到了他的京味儿口音! 7月中旬,终于定稿! 8月初,正式出版!8月14日,南国书香节,《我的学艺生涯》首发式上惊艳亮相。高荣生先生说:“感谢岭南美术出版社,使我有了和侯宝林先生同台的感觉!”我也很欣慰,我社提供舞台,演出了一部精彩的剧目——《我的学艺生涯》(纪念侯宝林先生诞辰100周年)。
供稿/高荣生、编辑/杨雷、审校/咸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