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艺术委员会

其他艺委会列表

各地美术

“溯古融西—油画中国语境理论对话研讨会”简述

 “溯古融西—油画中国语境理论对话研讨会”研讨会”简述

      “传承西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开幕式之后拉开了研讨会的帷幕,十月十日上午至十一日晚间,历时一天半的时间,举行三场研讨会,到会百余人,讨论主题是“溯古融西—油画中国语境理论对话研讨会”,中外学者们围绕着中国百年油画,在“古、今、中、西”横向与纵向的理论框架内,从哲学、社会学、史学、美学等各个角度,探讨和深究油画与中国本土以及传统文脉的深层关系,同时也讨论油画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上如何构建完整的理论评价体系。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谈到油画的发展,他说,同样是强调油画的民族化,在五十年代和今天却有很大的不同,多人物画创作在50年代是非常有困难的,而今天就不同了。从靳先生的发言中我们体会到油画在中国100年当中走过的路程非常惊人。

    杜小真(北京大学哲学教授)认为:在哲学的层面上强调的是“可见性”的非画与实践,通过绘画当中可见、但又不是话语能够表达的一种东西,目光成为光源,画外之意其实在画内,我们看到画上的客观对象和画家看到的客观对象当中有很多层的解释,所以杜先生引用很多法国哲学家的思想来解释绘画和绘画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为我们引入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谈到的引进油画的原因,一技术、 二写实、三说到社会问题,他认为油画引入中国不是一个审美问题、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一个表现问题,而是社会和文化取向的问题。所以他说西方的理性主义,西方的分析精神,是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不需要的,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是需要中国的古典艺术和理性精神和分析精神,也需要西方的求进、求变的精神。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谈到的是对上个世纪西北油画的梳理和考证,“我们在谈到视觉艺术的时候,我觉得‘气象’应该更多的是说在这样一个自然的环境里面,有长期生长和生活的,以及埋葬在这个大地上的人共同构成的一种精神气氛,这种气氛里面包含很多有利于我们发展,也有很多不利于我们发展的,以及生命的综合的精神情调、精神气氛,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北的气象。”

    曹星原(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知”和“识”的两个部分论述了她的重要观点——“中国油画是有识油画”,这也是她为此次展览撰写的图录的标题,同时论述了“有识之画”的特征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在其中的表现。她强调“《吾土吾民》系列展立足吾土文化,关注吾民感受,强调重述当代文化语境中传统文化如何在主观处理客观世界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溯古融西’的讨论是承认我们使用的文化、语言、视觉经验、科学规律和理性分析都受到今天表达规范和习惯的约束,所以中国人的当代油画表达的是当代语境对客观世界的处理结果。”

    杨参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提出的问题是: “把西方好的东西拿过来,什么是西方好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油画经历了迅速的发展,我们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学习也是在短短几年中,就把西方百年的现代派全部演绎一遍,这样一个历史到了今天,我们开始重新寻找吾土吾民的精神底蕴的时候,真正是到了我们应该感慨的时候了。 ”

    彭锋(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把西方的当代绘画哲学,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体会做了一个类比,比如他引用沃尔汉姆的理论,“艺术对象是存在于物理对象与观念对象之间”,而用中国画家的话来说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用中国哲学解释的话,那就是介于“道”和“器”之间的那种“象”,“道”接近于观念对象,“器”接近于物理对象,而“象”接近于他所说的艺术对象。

 

    徐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提出:什么是传统?世界上没有一个制定“传统”标准的机构,传统实际上是被“唤起”才存在,传统本身根本就不存在。“融西”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不会只有一种形态和标准。

 刘晓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对于当代的讨论,希望“吾土吾民”这样重要的展览应该吸纳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参与。他也提到底什么是“当代”的概念,值得大家继续讨论。

    孙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作为一个国画家,他对油画非常关注,他以日本的水墨画“日本化”的现象来反观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油画的评价标准问题。

    黄河清(浙江大学教授)强调“画家是土地的儿子”,他认为“由于我们中国是深受社会进化论的影响,强调世界主义,强调全球化,我们今天忽略了土地、地域对于艺术对于文化的影响。”他认为“《艺术哲学》,在这本书里面丹纳强调了三个要素:种族、环境与时代。这三个要素里面前面两个都是跟土地有关的,时代是三要素之一,但是在我们今天的中国几乎是一边倒的强调时代,不去关注种族与环境对艺术的影响,所以我想这个展览是开始强调吾土的概念,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王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认为策展人的理论对研究中国油画的现当代表象提供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术研究范例。同时王见先生认为油画来到中国必然会发生变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基本上从本质上讲不需要刻意强调。

赵农(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作为一个美术史家,他以历史的沉重谈到我们油画在中国迷失了方向,也给油画带来迷茫,在这个迷茫和迷失过程中我们怎么做。

   余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发言围绕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的寻源是文化态度,他提到三次向西方寻源,三个时段基本上是文化问题,还不是艺术的方法和态度;第二个问题是探讨究竟什么是艺术的本质。他认为艺术离不开时代,而每一个时代都可以留下永恒的东西,真理永远会隐藏在时代表象背后。

   彭德(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首先提出的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口号到底是不是正确,他认为凡是没有普遍价值的文化都是民族融合的障碍,它肯定会消亡,所以,他认为比较贴切的理论是“越是民族的越没有世界性,越是民族的越不是世界的。”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主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演绎新中国建立以来绘画作品中的农民的表情,非常睿智地以一个局部的小问题,放大到整个吾土吾民的一个大问题来讨论。

    马钦忠(自由策展人)认为中国人有一个特别大的习惯,说所有的问题都要找到依据,我们有“溯古融西”,所以去追寻历史依据,回到历史土壤上找到根源,好象我们在创造未来,他的观点相反:所有的历史,哪怕任何的历史从来推导不出未来,未来永远是在偶然性探索中找到的。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认为中国的油画家和理论家总是不断的提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其实他觉得真正值得讨论的是“本土意识”,他提出的问题是这种“本土意识”是否真正具有意义。

    程征谈到(西安美术学院教授)20世纪油画,他很乐观认为20世纪引进油画,20世纪油画本土化,西安天下安,西宁天下宁。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谈话强调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世界平面化,这个世界平面化,实际上是当西方在后殖民主义的时候意识到社会的危机,重新强调全球化,用新自由主义的思想重新统一世界的概念。这个世界强调什么都不存在,有的只是一个国际化、世界化。这个国际化、世界化仍然是强调以西方为中心,在这样一个文化形态之下,我们有很多问题要做,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要讨论清楚。

 

   钟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认为,科学的创新是一回事,艺术上的推陈出新是另外一回事,两者的关系不容混淆,“人类没有人文的支撑,只有科学主义的话,人类不可能正常的存在下去”。

    邹跃进谈到中国油画的概念,谁是中国油画? 并与展览的策展人曹星原教授进行了理论对话。“中国油画,这个可能是他的一个身份的确定,当然对中国人身份的确定,有一种是不用在中国,他是中国人,就可以确定他画的油画是中国油画。第二个确定就是在我看来必须在中国的境内这样一个范围里面所发生的油画的事件。我想来想去可能只有这两点可以确定中国油画这个概念。”

   发言的学者们虽然观点和角度不尽相同,都体现了非常严肃的学术性,对中国油画发展高度关注。研讨会在非常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与会学者们希望在“吾土吾民” 系列的下一个 “神境北域——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中将继续展开对话与讨论。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