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评论

展览评论

美术观察丨王红媛:回归英雄主义精神——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纵览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0/1/16 16:12:22

  内容摘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雕塑展区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内的重庆当代美术馆举办。此次雕塑作品展回归英雄主义精神,重视塑造古今英雄形象,弘扬奉献精神,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崇高美。雕塑家对雕塑本体语言的运用丰富多样,富于创新精神。大批青年作者的加入让展览充满活力。展览整体艺术水平很高,充满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历史激情,对人民劳动贡献的赞美,对生活的关切,使展览富有情感的温度。

  关键词:全国美展  雕塑  英雄主义



  2019年9月25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的开幕式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内的重庆当代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雕塑作品展征稿采用的是网络投稿至展览组委会的直投形式。全国雕塑家的参与热情很高,展览组委会共收到雕塑投稿2945件,初评后入围468件参加复评,最终共有279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31件(含获奖提名作品8件)。焦兴涛的《烈焰青春》获得了本届美展的金奖;刘政的《仲夏夜之梦》获得了银奖;李烜峰的《八女投江》、李震的《为新中国雕塑》、尚荣的《艺舟扬四海》获得了铜奖。


从入选作品看,本次雕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回归英雄主义精神,重视塑造古今英雄形象,弘扬奉献精神,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崇高美;重视人民形象的塑造,关注现实题材,生活气息浓郁;雕塑家对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深入,对媒介材料的探索日益成熟,雕塑语言的运用丰富多样,富于创新精神;入选作品题材较为集中,主要包括现实生活题材、以新的雕塑语言形式创作的历史及革命历史题材、挖掘展现文化遗产的题材几类;大批青年作者的加入让展览充满活力。



QQ图片20200116161345.jpg

焦兴涛(重庆)  烈焰青春  雕塑  184×98×70厘米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说,本届全国美展雕塑展区的作品,以气势恢宏的艺术表现力,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文明史和鲜活生动的当代史。从中既看到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人物,也看到了消防员、快递小哥和普通工人、农民等社会生活中的当代英雄。

  本届雕塑展折射出五年来中国雕塑发展精神导向上的变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雕塑家们在创作方法上的自觉,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雕塑家们在题材选择上倾向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人物;热情地为民生安全和幸福做出贡献的时代典型、无名英雄树碑,创作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形象。《烈焰青春》《亮丽的风景线》《岗》《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阳光灿烂的日子》《铸剑护国——叶企孙与两弹元勋》《风雪铁骨》都是这样的作品。焦兴涛表现青年消防员的作品《烈焰青春》最终获得了此次美展金奖。


  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本届雕塑展上的重要看点。近代革命史和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形象被雕塑家们以富于激情的雕塑语言形式重新演绎,如《八女投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刚毅坚卓》《征途》《守望——布里亚特人》《荒原有幸埋忠骨》《魂铸先秦》《丝路开拓——穆王西巡》等等,都是表现英雄题材的突出作品。雕塑的纪念性特点得到雕塑家们充分重视,他们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把为古今英雄人物树碑立传放在首要位置,不仅以写实语言,更以表现性、抽象性的雕塑语言,独具匠心的空间营造等手法,使英雄人物的形象和事迹富有艺术感染力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次雕塑展上“文化英雄”也同样受到雕塑家青睐。《为新中国雕塑》《倪瓒之——在太湖》《魂铸先秦》《先行者·安徽公学》《梅兰芳造像》等作品,将为中国文化做出很大贡献的英雄人物生动地雕塑出来,让观众既体验、欣赏到艺术之美,又对众多文化英雄油生景仰之情。在过去的几届全国美展雕塑展上重形式语言、轻作品内涵、形式主义思潮流行的趋势在本次雕塑展上转变为向英雄主义精神的强势回归,这体现了雕塑家们转变艺术观,走出艺术工作室狭小的精神空间,回归现实生活,更重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建构作用,重拾高尚的文化理想,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艺术变化。



QQ图片20200116161348.jpg

刘政(辽宁)  仲夏夜之梦  雕塑  50×21.5×39.5厘米



关注民生,关注现实,也是本次雕塑展的重要特点。表现民众家庭生活的题材在展览上多次出现。《家》《新时代全家福》《而立》《目之所及》《陌上花开》《脉·四世同堂》《暖萌》等等,表达了雕塑家们对亲子及人民家庭幸福的关切和重视。而《新信息时代》《城市景观》这样的作品又对信息爆炸时代,都市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如家庭成员各自沉迷信息世界,彼此相对隔膜和老年人的孤独)表达了关注。《好消息》《阖家》《地铁站》《13号线·新时代》《年关大集》《新境》《快递时代》《5G时代》等作品又紧扣时代生活的脉动,以雕塑的形式描绘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民众当下生活的真实,也传递出艺术家对时代变化和进步的敏锐观察和喜悦的心理感受。《仲夏夜之梦》《逍遥吟》等作品又从微观视角表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在展览上,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说:“本届雕塑展,在雕塑的题材上,表现出审美视野的下沉,关注了普通群众和现实生活,因此作品才显得感人。”



QQ图片20200116161350.jpg

李烜峰(吉林)  八女投江  雕塑  180×50×88厘米

  在艺术题材的探索上,本次雕塑展一个扎堆题材类型即挖掘表现文化遗产,代表了雕塑艺术题材拓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方向。如《古镇》《无界》《化山》《故城——被拼贴的记忆》《空山新雨后》《宗师之境》《丝路禅院》《合,千里江山》《中华赛龙舟》《千秋风骨》等作品,雕塑家们以多种不同媒介材料、多样的语言形式,探索表现或抽象途径,关注对象或具体现实,或民俗民间,或精英高雅的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这些雕塑作品对于解读并传播中国文化传统,把文化遗产转化为公共艺术内容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在展览开幕的致辞和参观展览过程中的评论里都特别提出,艺术家们在雕塑艺术语言方面所做出的创新努力和取得的成绩非常值得肯定。“是历届以来表现最优的一次展览!”(冯远语)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吕品昌也在现场评论道:“本届雕塑展主题性雕塑有了重要突破,表现在对历史和当代题材的拓展,形式语言的新探索、新思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



QQ图片20200116161352.jpg

李震(重庆)  为新中国雕塑  雕塑  200×115×120厘米



  本次雕塑展,对于多样的现实和历史题材,雕塑家们主要使用了具象的视觉语言方式,但是通常都不拘泥于架上雕塑的古典写实语言,而是采用了非常多样的,富于表现性、抒情性等富有个性风格特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对历史题材,尤其革命历史题材往往做出了令人惊喜的全新演绎,让主题内容通过更强的艺术表现力被传递出来,如《洋务·维新》《地道战》《无尽的征程》等。此次展览上艺术家们所使用的雕塑语言形式彼此极少雷同,各自充分拉开距离,使展览从语言形式上看,多元多样、百花齐放、充满新意。雕塑家对所使用的媒介材料,如石、木、钢、铜、瓷、综合材料等,充分发挥不同媒材的表现特性,构思精巧的作品非常多见。这次展览上艺术家们也非常重视空间构造在雕塑形式表现上的重要作用,对空间语言的运用也非常富有创意,并且娴熟精到。本次入选的作品也有少量专注探索抽象观念以及材料表现力的作品,如《IKEA,三斗抽屉柜,199元》《映物》《磨锤成钉》等,也令观众过目难忘。本次雕塑展的入选作品在雕塑形式和题材内容的完美结合上表现也较为突出。如《激情年代》《公麟师马》《回家的行囊》《私人空间》《高山流水》《牵挂》等,多种媒介材料语言的表现力被充分发挥,使作品魅力隽永。



QQ图片20200116161355.jpg

尚荣(江苏)  艺舟扬四海  雕塑  50×220×40厘米


  本届雕塑展整体看较往届更富活力。这与参展艺术家的年龄跨度较大、大量青年艺术家参与到全国美展中来有重要关系。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在校学生、群众文化工作者、新文艺群体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创作者踊跃参与本次展览。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的突出表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内雕塑艺术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艺术家们从事艺术创作的条件也有了很大提高。

  总之,本届雕塑展区在整个全国美展各展区中是较有特色的一个,整体艺术水平很高,英雄主义精神成为展览上的最强音,使整个展览充满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历史激情;对人民劳动贡献的赞美、对生活的关切,使展览富有情感的温度,而展品丰富多样的形式,更是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艺术享受。笔者认为,本次展览的获奖作品固然值得关注,但全部展品作为一个整体,取得的艺术成绩更值得重视,因这种大型综合性展览汇聚了大量精彩作品,评奖不易,而这些参展作品又将共同在整体上推动中国雕塑艺术今后的发展。


王红媛  本刊栏目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