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评论

展览评论

美术观察丨张译丹:为人民而设计——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设计展纵览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0/1/16 16:22:24

  内容摘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设计展区作品主题以正面价值观为引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社会。设计理念回望中国传统,把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当代的生活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深刻体现了设计领域从过去高速发展、追求规模到注重高效率、高品质、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呈现出科技与艺术设计结合发展的新风尚。同时,本届美展首次落户山东,极大地调动了山东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观众的参观热情。

  关键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设计为人民  中国风格  跨领域


  2019年9月6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分为平面设计、工艺美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艺术六大门类,其中建筑艺术这一类别首次在艺术设计展区增设。自2019年4月始,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面向全国直接征稿,共收到作品6872件,通过严格评选,艺术设计展区共遴选出495件入选作品(包括平面设计作品102套、工艺美术作品98件、服装设计作品66套、工业设计作品80件、环境设计作品95件、建筑设计作品54件),从中评选出进京作品73件(含获奖提名作品11件)。其中,徐强的《铸梦》,张烈、孔翠婷的《“飞跃号”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获得了本届美展的金奖;李艾虹的《一路温暖》,李保峰、陈海忠、丁建民、徐昌顺、郭凡、屈天鸣、曾忠忠的《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恐龙蛋博物馆》,石韵媛的《66段书写》,王国彬、王珑的《“干荷泻露”北关大道跨北运河桥梁设计》获得了银奖;常瑞红、李晓梅的《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获得了铜奖。作品主题以正面价值观为引领,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把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当代生活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深刻体现了设计领域从过去高速发展、追求规模到注重高效率、高品质、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呈现出引领新时代的新风尚。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艺术设计与人民生活最为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人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被誉为美术界的“奥林匹克”、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也备受国人关注,中国这五年的变化在美术界有目共睹,特别是艺术设计领域,尤其能呈现出新时代的科技变革与社会发展。

  自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以来,中国艺术设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而设计的根本宗旨,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社会。比如,在本届展览中既有融汇国家特色、民族形象的平面设计作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视觉形象设计》《2019国际青年艺术周》《66段书写》,又有关注高速铁路、航空航天、人口老龄化的工业设计作品《“飞跃号”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逐梦九天——“嫦娥6号”载人月球车概念设计》《老年智能助理健康椅设计》,还有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田园综合体设计《公共卫生间设计》《时尚智能绿色农机》《背包式微型农耕机》,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艺美术设计,贴近百姓民生的日常用品设计《铸梦》《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在希望的田野上》,有融汇民族、地域、自然等元素的建筑、环境设计《大木·匠造——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文化作品展陈》《“千荷泻露”北关大道跨北运河桥梁设计》《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 恐龙蛋博物馆》等,有紧贴时尚前沿的服装设计《一路温暖》《华夏印象》《山海经之玄鸟》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中国设计的根本目标不再是单纯增进工业、商业等物质繁荣,而是着眼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全面协调促进生态和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满足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总的来说,本届艺术设计展区的整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创作思路方面,设计回归生活需要并求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主题;创作技术方面,设计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多元文化业态;创作实践层面,设计助推乡村振兴,加速制造业结构性转型,培育高品质生活形态。

QQ图片20200116162311.jpg

张烈、孔翠婷(北京)  “飞跃号”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  工业设计  尺寸可变


二、熔铸中国风格

  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经历了从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的反复历练,同时,艺术设计又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需要同时面对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等问题。这常常使得艺术设计从业者的文化观念中充斥着一种矛盾:对现代化的向往和对传统的依恋。定位文化身份、塑造设计风格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中国的艺术设计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自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开始,全国美展首次设立艺术设计展区并沿袭至今,中国设计就不断地对自身发问:属于中国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九届全国美展,杜大恺在《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评选归后》文中指出:“以中国的资源状况为背景,建立与21世纪人类的共同环境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亦发亦趋的设计理念,或会因此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装饰》1999年第6期)到了第十届,杭间在《本土设计中的发现——从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展”说开去》一文中说:“现在可能到了应该强调我们本土设计的时候了,因为强调本土设计并不是一种保守、一种对传统的片面理解,而是因为本土设计真正的意义就是设计必须要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从第九届到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设计也已伴随它走过了20年,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的研究和探索一直在延续。

  平面设计组评委、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主任、清华美院教授何洁在复评工作会上表示,本次参展的艺术作品明显让人感到他们在关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同时反映出设计师对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发展的反思和想法。本届全国美展金奖之一的平面设计作品,由袁由敏、方宏章制作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视觉形象设计》,选取了中国的“桥”这一传统意象。东方美学是袁由敏团队考虑的核心美学基础,也是重要的价值取向,他们特别信仰的是“对中国传统的回望”,认为可以将对传统美学的解读运用到设计里,老百姓心中的文化景观非常重要,这是设计跟所有中国人沟通的钥匙。

  本届新增的建筑设计,也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的一个断面。从目前的入选作品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建筑艺术工作者所进行的努力,尤其展现了他们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等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建筑组评委、中国美协建筑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在复评工作会上表示,这次全国美展建筑艺术的入选作品,在思想性、原创性、艺术性方面都呈现出了较好的面貌。从建筑表达所关注的话题来说,既有城市的、也有乡村的,既有工业遗产改造,也有城市文化建筑,还有传统村落改造和中国传统建筑记忆等方面的展示。

  自20世纪90年代初,环境设计在中国大规模出现后,经过多年发展,其边界不断扩展,手段日臻成熟,同样,本届环境设计部分也体现了对文化叙事、民族文化梳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关注。环境设计组评委、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在复评工作会上表示,从本次参评作品来看,能力的增强和观念的变革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跨领域协同创新

  中国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相继出现,使得科技和文化不断融合,也促使了科技与艺术设计的结合,诸如此类的设计已经进入了百姓生活,这是一种全新的设计领域。同时,因为科技的进步,很多设计行业的专业界限被打破,设计内容大大扩展,设计兄弟专业间的交叉区域越来越多。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在开幕式致辞中讲道:“新时代艺术设计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领域协同创新效应。社会民生正在成为艺术设计的根本‘着力点’。”

  工业设计领域在此次展览中是比较突出的,工业设计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可以促进科技、文化、生活的深度融合。金奖作品之一的工业设计“飞跃号”高速磁悬浮列车造型设计,运用仿生学设计方法从虎鲸的躯体形态和飞跃姿态中提取具有飞跃感、力量感、速度感的特征线条,结合列车的功能结构要求、人机工程标准和规范,以及当前人们出行的交通模式和服务需求,经过多次推演、筛选、优化,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工业设计组评委、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在复评工作会上表示,本届的工业设计作品在完成度、模型质量以及理念和功能表达方面非常规范。

  与上届全国美展相比,从振兴传统工艺到拓展现代工艺、加大当代题材运用,这三个方面的结合成为本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的最大亮点。金奖作品之一的工艺美术设计《铸梦》的作者在开幕当天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多种工艺技法的反复实验与推敲,最终确定了在不锈钢板上进行手工雕刻的创作方式,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材料工艺技法实验。整件作品在不锈钢板上利用手工雕刻的技法创作了二百多位抗洪战士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战斗形象。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工艺美术要“材美工巧,真正把中国的美学精神、传统的美学精神和当代的生活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服装设计是人在肌肤之外的社会文化表现的表象,是社会视觉认同在互动、交往、思考方式中的认知信息传递。银奖作品之一的服装设计作品《一路温暖》,设计师在感知侗族亮布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不破坏原有的优点,在提升面料的适用性上下足了功夫。服装设计组评委、中国美协服装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在参与复评工作时表示,本届服装设计是从传统走向了当代,此外,还有一些作品具有非常时尚的前沿科技之感,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现象。


QQ图片20200116162314.jpg

王国彬、王珑(北京)  “千荷泻露”北关大道跨北运河桥梁设计  环境设计  尺寸可变


四、给山东省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

  自全国美展举办以来首次来到山东,山东是美术大省,美术从业者和爱好者人数众多,此次在山东举办全国美展包括了中国画和艺术设计两大展区,这极大地调动了山东美术作者的创作热情和观众的参观热情。

在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强有力的组织发动下,此次全国美展山东的报送作品数量创造历史纪录。《济南时报》记者从山东美术馆得到的一组数据:9月26日至10月27日,展览共开放29天,总参观人数约为36.2万,日均参观人数约为1.25万。前来参观展览的山东省外观众约占参观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共有五百多个批次的省内外高等院校、中小学、艺术机构、培训机构组团前来观展,并举办主题参观活动、作品临摹活动等。

  徐里在接受《齐鲁晚报》采访时强调,在本届美展的评审过程中,山东在入选作品、进京作品以及获奖提名作品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这得益于山东对全国美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发动了全省美术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挖掘题材进行创作。这充分证明了山东美术大省的地位及优秀的人才基础。

  艺术设计应该是大众的,是百姓可以享用的,它服务生活、引领生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老百姓对艺术设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所关注的设计类型也在不断提升。自第九届全国美展增加艺术设计展区以来已举办了5届。纵观5届“艺术设计展”,中国艺术设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本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集中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回溯,把中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落实到了平面设计、工艺美术、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中。同时,新时代中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科技和艺术设计的不断融合,催生了艺术设计的多元化、跨领域发展。

张译丹  本刊栏目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