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理论研究处 发布时间:2023/11/13 17:10:11
序号 | 作者 | 题目 | 最终级别 |
1 | 韩璐 | 中国当代软雕塑艺术的“守正创新”之路 | 入选 |
2 | 李想 | 浅析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1979-2019) | 入选 |
3 | 屈波 | 历史、表现与时代:数字人文视域下的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 | 入选 |
4 | 李娜 | 中国写意画的时代之变 | 入选 |
5 | 刘冲 | 光韵与内美:印刷接受史中的写意精神 | 入选 |
6 | 杨灿伟 | 误读、滥觞与进路:从“泛写意”到“新写意” | 入选 |
7 | 何鑫 | 慢都市一瞥:基于成都熊猫公共艺术的在地性思考 | 入选 |
8 | 蔡峰、于昊旻 | 从公路到铁路——青藏交通的图像策略与社会语义的变迁 | 入选 |
9 | 岳阳、赵帅 | 凝视与对话:抗战时期“本土西行”中的民族图像建构与启发 | 入选 |
10 | 赵湘学 | 红色历史的图像表现——“党的一大”题材历史画创作与新中国写实油画 | 入选 |
11 | 冯菡子 |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大湾区美术发展进路谈 | 入选 |
12 | 刘渟 | 身份的显与隐:从勒柯克新疆田野调查看新疆美术的时代价值 | 入选 |
13 | 梅婷 | 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取鉴:波斯细密画对中国绘画的转译 | 入选 |
14 | 杨东谕 | 民俗的“原境”——论艺术乡建中的乡愁叙事 | 入选 |
15 | 董秋雨 | 黄宾虹对巴蜀山水的意象建构及其现代意义——以诗画互文为基本视域 | 入选 |
16 | 崔玲 | 复原、模仿、续画——中国人工智能山水画的三种“创作”方法与情感表现 | 入选 |
17 | 李洁 | 新时代的丹青绘史——从黄河图像感悟民族记忆 | 入选 |
18 | 梁喆 |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方位 | 入选 |
19 | 仝朝晖 | 中国现当代绘画中"陕北人"的图像谱系 | 入选 |
20 | 谢伊雪 | 写生新变——庐山山水画创作的红色转向 | 入选 |
21 | 杨锋 | 新时期都市主题山水画的图景建构 | 入选 |
22 | 张利国 |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实践坚持守正创新的逻辑理路 | 入选 |
23 | 陈焱松、王玉珲 | 符号学视角下敦煌壁画的数字体验设计 | 入选 |
24 | 刘凡 | 16-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国瓷器纹饰对墨西哥的影响 | 入选 |
25 | 夏淳 | 从敦煌壁画到蒙藏风情——孙宗慰中西融合绘画实践的艺术表征及时代价值 | 入选 |
26 | 张亮、尹志晖 | “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的学术理路与艺术特征—— 当代中国画海外传播研究 | 入选 |
27 | 陈丰朝 | 新时代美术创作的大历史观——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创作为例 | 入选 |
28 | 韩少玄 | 无言的救赎——“写意精神”与当下“焦虑”的中国画 | 入选 |
29 | 李中诚 | 救亡意志与大众叙事——中国美术现代化视野下四川漫画社的创作活动 | 入选 |
30 | 杨海艺 | 新时期川渝两地黑白木刻版画中的人民性研究 | 入选 |
31 | 包桂英、朝鲁 | 从星火燎原到赓续红色血脉——论科尔沁版画红色题材主题创作的发展历程 | 入选 |
32 | 杜宇航 | 滚滚洪流,版画齐放——浅析“首届延安木刻版画双年展”中作品的乡土性 | 入选 |
33 | 靳浩 |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情状与发展进路刍议 | 入选 |
34 | 刘佳帅 | 空间感知与行为逻辑:中国美术现代化之路的空间维度 | 入选 |
35 | 孙志浩 | 跨文化的倒影——清外销玻璃画上西方的中国遐想及心态史探佚 | 入选 |
36 | 吴端涛 |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彰显 | 入选 |
37 | 张宗建 | 冀鲁豫解放区新年画中的人民形象与主题性叙事策略 | 入选 |
38 | 陈都 | 中国美术对苏联美术创作的影响 | 入选 |
39 | 樊文星 | 佛教金刚力士造像沿丝绸之路东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 入选 |
40 | 王苑、方梓熙 | 由“蜀道难”至“蜀道通”——“丝绸之路”背景下蜀道美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 入选 |
41 | 赫雪儿 | “一带一路”视域下对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思考 | 入选 |
42 | 潘超 | 游记、写生与边疆:《新疆猎画记》图文互证及形象构筑 | 入选 |
43 | 王成文 | 文本转化与艺术创新:敦煌普贤菩萨图像的中国化表达 | 入选 |
44 | 王维明 |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仕女图像源流考 | 入选 |
45 | 薛艳丽 | 回顾与展望:新时代中国敦煌美术创作中意象精神的体现 | 入选 |
46 | 曹斌 | “视觉图像”的意义:新时代中国画语言转变与生成 | 入选 |
47 | 李俊 | 徐渭舍形悦影造形观的当代意义 | 入选 |
48 | 廖镭 | 物性的情动: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图像功能与多元现代性 | 入选 |
49 | 刘其让 | 李斛的“艺术场域”更替与创作转向——兼谈中国画现代转型问题 | 入选 |
50 | 宋康 | 构建新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体系的制度与话语体系 | 入选 |
51 | 郭敏 | 生命理解与价值考量——四川乡土写实主义绘画的生命之象与生命意识 | 入选 |
52 | 梁世伟 | 庞薰琹油画艺术在成都的传播 | 入选 |
53 | 杨小晋 | 边缘文化视域中现代巴蜀人物画的西部传达 | 入选 |
54 | 叶莹 | 20世纪巴蜀地域纪游写生山水画研究 | 入选 |
55 | 左佳昕 | 中国现代美术史视域中的傅抱石蜀地写生作品研究 | 入选 |
56 | 陈雅婧 | 从《暖心》到《助梦》——论脱贫攻坚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发展 | 入选 |
57 | 韩文超 | “高原繁花”:中国民族美术的审美现代性探索 | 入选 |
58 | 隋荣钰 | 叙事想象与情节突破——主题性水墨人物画的时代扩容 | 入选 |
59 | 唐萍 | 新时代主题性绘画政治符号的“文化化”建构与价值研究 | 入选 |
60 | 王伯勋 |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实践路径与机制创新——以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系列活动为例 | 入选 |
61 | 王旭明 |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面向”回应——“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路径考察 | 入选 |
62 | 张显果 | 劳动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由来与审美教育意义 | 入选 |
63 | 侯薇薇 | 西部地域性水墨画表现研究 | 入选 |
64 | 金清 | 丝绸之路佛教物质文化遗存上的绶带鸟图像研究 | 入选 |
65 | 李海磊 | 丝绸之路美术图像中的民族交流与文明互鉴——以中亚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为例 | 入选 |
66 | 刘春晓、崔荣荣 | 从模仿到孳新:中晚唐丝绸中团窠动物图像艺术的嬗变成因 | 入选 |
67 | 周晨 | 历史与图像:《步辇图》所见汉藏文化交流 | 入选 |
68 | 周文学 | 融合与对话中的“本土”状态:新时期澳门美术的发展走向 | 入选 |
69 | 陈敏思 | 新时代乡村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意涵、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 | 入选 |
70 | 陈雨桐 | 回归?激活?转译——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 入选 |
71 | 丁辰运 | “时代性变奏”——“写意精神”的当代意义及其价值 | 入选 |
72 | 解帅 | 把向?立场?塑魂——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美术批评发展路向初探 | 入选 |
73 | 权振龙 | 审美逻辑的驱动延伸——美术创作主体的“大时代观” | 入选 |
74 | 宋石磊 | 全球视野、海外传播与中国写意精神 | 入选 |
75 | 王泓舒 | 重构“大历史观”—水墨画中的非线性历史叙事与当代审美 | 入选 |
76 | 许倩 | 新时代中国美术主体话语的跨文化表达 | 入选 |
77 | 余姚人 | 从传统美术的农耕性图像到新时代城市化的精神话语转向 | 入选 |
78 | 赵黎畅 | 自由或散漫:形式主义艺术批评的贡献和局限 | 入选 |
79 | 曹筝琪娜 |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艺术展——以成都双年展与“公园城市”理念的双向建构为例 | 入选 |
80 | 闵诗满 | 延续与更始——以张大千、米金铭为例研究蜀地中国画现代转型 | 入选 |
81 | 聂雄 | 美好的供给:公共艺术展览空间的另一种可能 | 入选 |
82 | 任欣 | 试论商时期成都平原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带錾杖首说起 | 入选 |
83 | 吴瑞雪 | 宿墨造境——论宿墨在当代巴蜀山水画中的应用 | 入选 |
84 | 卞瑞 | 入蜀方知画意浓——以黄宾虹的“夜山水”为例 | 入选 |
85 | 王雷鸣 |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现实语境与文化自信 | 入选 |
86 | 曹国桥 | 文化自信:地域美术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发展——以中国画的地域性构建为例 | 入选 |
87 | 李园 | “文化主体性”下的中国美术话语权构建研究 | 入选 |
88 | 吉鸿盛 | 中国新时期主题性绘画繁荣发展成因探 | 入选 |
89 | 刘艳卿 |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形象聚焦——以石鲁的《转战陕北》为例 | 入选 |
90 | 郝长宁 | “一带一路”美术创作之始与艺术探索——以古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一带一路”艺术考察专题研究展为例 | 入选 |
91 | 徐亚新 | 柏孜克里克石窟“誓愿画”的研究与保护 | 入选 |
92 | 庾雪 | 四川现实主义版画与中国现代史中的红色美术 | 入选 |
93 | 李子豪 | 守正创新——从现代漆画的范式构建看中国美术的演进 | 入选 |
94 | 陈梦尧 | 回答傅抱石关于“民族形式”的四个问题——兼谈傅抱石山水画变革 | 入选 |
95 | 刘筱 | 在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下的主题美术创作实践——对当下长江文化题材创研热潮的反思 | 入选 |
96 | 齐敬岩 | 关于新时代中国漫画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几点思考 | 入选 |
97 | 岳继平 | 空间与叙事:成都艺术类展览与“公园城市”的双向建构 | 入选 |
98 | 郑子艳 | “为人生而艺术”——现实主义语境中的四川木刻版画艺术研究 | 入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