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评论
美术观察丨练春海:融合与拓宽——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漆画述评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4/12/25 20:57:00
2024年7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联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在武汉湖北美术馆开幕。本届漆画展区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提交的1963件(组)漆画作品中遴选出来的198件(组)入选作品,其中包括进京作品27件(组)。此次入选的漆画作品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历次全国美展之最,同时它在很多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新趋势也极具启发意义。
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出现漆画这个品种以来,40年间,我国漆画艺术蓬勃发展,创作队伍不断成长、壮大。本次大展最终落户湖北武汉,在两个层面上回应了中国漆画艺术从筚路蓝缕到波澜壮阔的光辉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拥有8000年用漆、研究漆文化的古老国度,早在战国时期,荆楚的髹漆技术就已臻漆艺史上的第一座巅峰,展览以史为鉴,在中国漆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重镇湖北隆重拉开序幕,与历史上的楚式漆艺隔空对话、遥相呼应,在传承古代优良文化基因的同时开启新的征程;另一方面,是对40年以来中国当代漆画发展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探索之旅进行一次系统的回顾、梳理、总结和展望。本次展览入选的作品,题材丰富、兼收并蓄、风格多样,是五年来漆画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基本反映了现阶段漆画创作的整体态势和艺术水准。一、漆画表现的内容与题材得到了全面的拓展
本次漆画作品展在创作内容与题材方面较上届漆画展要更为广泛和多样,既有宏大的国家主题性叙事作品,诸如反映国家富强、科技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民族复兴、人民福祉等主题的表现时代精神新貌的作品,也有关乎百姓日常,比如理想生活、民风民俗、秋收冬藏、青春岁月等生活百态,或者是抽象与哲思,比如社会焦虑、文化经典等题材,既有反映主旋律的宏大叙事,也有记录瞬间和平凡的微观考察、现实关怀。用中国美协秘书长王平的话来说,这个展览集中体现了“现实生活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在主题性创作上,人物画题材有70多件,仍然是展览中的重头戏,有些作品如《红墙映·踏歌行》《熙来攘往烟火间》等人物形象众多,工作量巨大,可见创作队伍中年青一代的造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本届漆画展览的选材,更为观照时代,作品多来自生活,既有视角丰富的主题叙事,也有生动的情境表达,通过对国际前沿、生活方式、未来趋势的密切关注,多角度、立体地展示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成就和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状态。二、漆画材料技法与艺术语言呈现出多元融合与发展的趋势
首先是漆画的色彩语言控制能力加强,更注重丰富性和微妙的过渡。漆画艺术家在色彩语言上锐意创新,本次漆画作品展入选的作品如《灿若朝阳》《春风吹过浅水湾》等反映了借鉴姊妹艺术的色彩语言、表达技巧在漆画艺术表现上的经验探索。漆画艺术中常见的以红黑为主的浓重色调比重进一步减少,设色追求可控的渐变效果。从器物保护涂料发展为修饰材料,然后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漆艺画作,历经数千年。绝大多数时间内,漆画都以黑红二色为主,而本届展览彻底打破了这种印象,漆画作品的色彩语言也可以表现得很多变、细腻、响亮和委婉。其次是漆画语言的表现更加当代化。入选作品《天路——国槐绿》等很好地实现了将漆器的髹饰工艺与当代绘画语言融通共构,器画同一,让传统漆画创作中的装饰美、工艺美、材料美与当代艺术的绘画性、塑造力、抽象美有机融合。当代漆画在媒介技法上既传承了中华漆艺传统技艺,又融汇了国画笔墨、油画色彩、版画雕刻等技法特质,展现了漆画艺术的包容性、可塑性与创造性,使漆画获得了审美造型上的拓展和超越。本届全国美展中各个画种的入选作品都反映了一个类似的特点,即博采诸艺之长,进行技法上的融合,拓展自身的边界,因此我们会看到像油画那样色调温润饱满、像国画那样写意抒情、像工笔那样精致细腻的漆画,大大丰富了漆画画种。漆画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从传统的强调工艺技巧到现代的强调艺术语言转化的趋势。传统漆画中,应用了诸如刻漆、堆漆、雕漆、彩绘、磨漆、刻漆等工艺技法,如今跨界融合的情形越来越多,很多作品深受油画、工笔画、版画的影响,甚至在造型上也借用了九宫格等构图形式。漆画作为一个年轻的画种,早期的发展较多地延续漆器装饰的工艺,注重工艺性和装饰性的特征。但是近年来不断地研究、吸收、借鉴和融合姊妹绘画艺术的表现语言、绘画技巧,拓展出新的天地。再次是漆画材料表现力进一步拓展。大漆是一种极具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标识的古老材料。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原材料,大漆的色泽与质感独特,但长期以来,大漆材质的属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届漆画作品展值得称赞的地方是,不仅漆画中所使用的传统材料如螺钿、金箔、铝粉等物的肌理和光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利用,新材料、新媒介也被别出心裁地引入作品,与上届相比,本次展览彰显了传统材料的开发和技法融合成为漆画创作的一个主导方向。在材料方面,艺术家开始利用综合材料的堆叠或重构进行当代漆画创作。
陈国 (福建) 天路——国槐绿 漆画 188×198厘米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
本次展览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漆画作者,新一代漆画艺术家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迭代创新的主力军,创作整体团队日益壮大。本届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很多题材非常贴近当前时代大家共同关心的事件、主题,体现了当代青年画家活跃的思想动向。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充分地肯定了中青年画家们“勇于创新实验,在精工巧制上达到了新水平”。老中青三代漆画艺术家构成良好的创作梯队,共同推进了漆画艺术创作技巧的发展,使漆画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具高度,在确保漆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之上,画面形式语言更加开阔。总之,本次漆画作品展登上五年来的新台阶,在漆画艺术的研究与呈现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也在一些地方引发我们的思考,比如漆画的边界与本质异化问题。一方面是漆画艺术展所引发的边界问题。从全国美展体系来看,漆画的发展和其他画种一样,都在追求技巧、语言的融合,边界都在拓宽,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年轻的画种,此前与其他画种之间泾渭分明,漆画的工艺特性,与油画注重色彩与造型,国画强调水墨的氤氲效果相比,区别一目了然。近年来,越来越多从事油画、国画的艺术家跨界做漆画,出现比油画多了一些材料质感,比工笔多了工艺性的写意作品,它们大大丰富了漆画画种,拓宽了漆画的外延,但也模糊了漆画与相关画种的边界。面对这种情形,张晓凌甚至认为,或许用“漆艺术”来代替传统“漆画”概念更合适。另一方面是漆画本质异化发展的问题。很多青年漆画创作者一方面对漆画创作基本功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又匆忙地引入笔墨韵味、图式技法,结果变成只是用大漆材料来绘制油画或者版画,发挥不出漆材料的内在张力,这些作品在漆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上其实是失败的。中央美院教授于洋认为,一旦陷入这样的状态(本体语言异化),画种的发展就进入舍本逐末的境地。都说戴着镣铐跳舞,每个画种都有自身的技术门槛,在绘画本体性层面,漆画追求的是“漆味”。漆艺有斑驳之美、包浆之美,而漆画在这方面也大有可为,如磨漆不可控的微妙和随机性效果,就是构成漆艺本体语言很重要的一点。守住漆画的底线,避免漆画与其他门类艺术的同质化发展,应该成为漆画艺术家的共识。拓宽与融合是漆画发展所呈现的新趋势。当代漆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漆画艺术创作理论体系无法满足漆画创作实践所引起的。漆画艺术的当代发展必须建立在当代漆画艺术包含学术体系在内的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密切相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如何把漆画或者漆艺术纳入当代语境,使之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样式和形态,这是漆画的未来发展必然要做的功课,也是其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指标。练春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