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评论
美术观察丨赵文成:赓续传统文脉 自觉探索创新——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述评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4/12/25 20:57:37
2024年7月1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在河南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幕。经过初评和复评精选出参展作品191件进行了展出,其中进京作品19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开幕时讲到,河南是追溯中国壁画的缘起和发展的重镇,因此,全国美展壁画作品展连续两届落户河南意义非凡。在这里溯源与开新,欣赏与研讨,看当代壁画创作如何赓续传统、探索创新,用宏大的画卷反映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首先,壁画艺术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覆盖也更为广泛,例如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和乡村振兴建设中,都将壁画纳入其中。这也正是壁画艺术海纳百川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壁画展区即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艺术水平、先锋探索、交流互动的平台,下文余将从几个方面对此次壁画作品展进行论述。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艺术创造及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千百年来壁画艺术在全世界广泛地流传、继承并不断地发展。中国壁画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美术史的历史长河中亦不断涌起璀璨的浪花。它以宏大的叙事手法、细腻的情感表达,记载时代变迁和人生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历史变迁中,中国壁画一直没有缺位。在今天,我们更需要加强对厚重历史的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此次壁画展的创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创作手法,即国画、油画、漆画、水彩、坦培拉、浅浮雕、综合材料以及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体的艺术手法,壁画艺术形式上兼容并包,以传统为背景,内容与时代紧密相连,推动着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广大壁画艺术家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相结合,注重与建筑空间、公共空间紧密结合,与环境和谐统一,形成美的整体情境。以此达到用心用情用力讲述“时代之变”、体现“中国之进”、反映“人民之呼”的用心和初衷,用壁画这样一种宏大的画卷来反映社会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长江流域非遗图卷》描绘了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33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壁画长卷宏大的形式视觉冲击力,将数量庞杂、分布广泛、内容多样的非遗项目融入其中,以如椽大笔描绘出了长江流域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展望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美好愿景。这组壁画与周围建筑空间相呼应,在具有多维度视觉深度现代形态的同时更好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代审美相结合,使壁画作品蕴含着中华美学风范与中国文化内涵,使得原本单调的建筑空间产生了深厚的层次感。《美丽新疆》以多彩丰富的矿物颜料,描绘了新时代民族大繁荣的景象。画作以三联画的形式分别表现了市集、婚礼和歌舞的宏大场面:左边是热闹的市集,人物在农贸集市中售卖各色各样的新疆美食,其动态造型刻画得极为精准生动;中间是一场盛大的塔吉克族婚礼仪式,也是一场庞大的集体舞会,这是高原的一桩盛事,凡是能啃得动牦牛骨头的人都会参加,大家会穿上最体面的衣服载歌载舞;画作延伸至右边是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孩童们举着龙灯奔跑雀跃,老者们在一旁聊天观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幅画面让观者也沉浸式地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展现了新时代的美好画卷。与时代同行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乡皴法》《西部之城》等,艺术家用艺术方式表达抒发着自己的情怀,以此对当下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环境作出了诠释。
李丹、刘梓涵、刘睿、刘丽娟 (北京) 美丽新疆 壁画 300×360厘米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二、多元创新——以数字为媒
随着数字化的进步,壁画艺术受到了来自数字化艺术的挑战。这在新媒体铺天盖地的今天,传统的壁画艺术也必然进行了多元创新,这种境遇的出现既是契机亦是挑战。此次展览既有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有新型科技和新材料的表现,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现代化数字技术创造了具有动态效果的壁画作品,例如作品《亚运记忆—亚洲运动会时光墙——杭州亚运会博物大型浮雕与动画投影效果组合作品》,其艺术形式为浮雕与动画投影效果组合作品,利用数字投影,艺术家在现实建筑空间创作的浮雕壁画中,投入数字影像,使之融为壁画中点睛的一部分。作品以微缩建筑装置点缀以光影化处理的运动剪影,在奔跑、跳跃中,带领观众回顾亚运百年历程。在奇妙的光影长廊,以独具创意的多媒体装置,打造虚实结合的多维空间秀,见证亚运百年流光,激扬亚洲体育精神。利用数字化叙述和表达,将微动画融入壁画创作中,与数字技术紧密联系。从而使艺术作品与观众跳动的心产生激烈的碰撞,这种心灵融汇与碰撞所产生的艺术火花,亦即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随着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新时代、新媒体、数字化环境中对壁画的创新需求也会日益增多,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将新的传播交互平台搭建得更好,是未来发展值得关注的方向,利用新媒体、新平台开展创新服务,服务于人民,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数字化、系统化的传播与推广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艺术观念的改变也为壁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艺术向前发展往往和它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变化意味着对原有艺术领域的审美认知和价值判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新材料的运用、新科技的发展等等。在本届全国美展的壁画作品展中,明显地呈现出科技赋能的亮点。艺术家抱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进行探索,只有探索,才有前进。科技的发展增加了壁画艺术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壁画艺术所特有的公共性,使得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更多关注到人们的参与性和感知性,以及壁画营造多维度的情景体验,以此在自然环境、公共空间、虚拟现实中体现人文关怀。艺术领域也开始利用新技术创新,使艺术成为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的体验。在此次壁画作品展中,《吉祥中国 蜻歌蝶舞——互动开花动态屏风壁画》中装置了热能传感器和交互界面,观众可以通过手指的触摸,与壁画互动。这种触摸、声控、嗅觉等互动方式,使壁画成为人们与公共环境的纽带。此幅壁画初看是做工精致考究的云锦屏风,以云锦、色织等中国传统手工艺丝织成华丽的织锦缎面,巧妙点缀蜻蜓与蝴蝶绣样,结合金属蜻蜓与亚克力蝴蝶,构成立体的六条屏屏风的形式。站在作品近前才发现,作品内置纳米制热芯片,以镍钛记忆金属制成花朵,设置人体感应装置,屏风同时有红外制热取暖功能,使得壁画兼具审美、开花互动、屏风制热等多种功能。壁画巧思的应用不仅能从视觉层面给人以美感,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体验空间。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调动人们的审美经验,唤起多方位体验模式,在心与物的互动中,得到心灵的愉悦和快感。
美术创作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打造服务于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聚焦时代主题,展现时代风貌的画卷。壁画作品的内容选材至关重要,它是处于公共空间的作品,因此壁画被赋予积极的社会功能。此次展览中,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家园、乡村振兴等当下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主题非常丰富,以大视野、大情怀、大手笔“向壁图强”,展现时代风貌。艺术家在其创作中,志气统其关键,手法管其枢机,由此而动创意,必然产生妙不可言的艺术作品。例如《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以海洋资源的新发展为主题,以全景鸟瞰的构图展现了新时代海洋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成果,画面中包含了开发海洋资源的“海上堡垒”,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硬核力量”。作品通过表现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歌颂新时代中国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辉煌篇章,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发展绘就新的蓝图。

马鑫 (北京) 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 壁画 210×360厘米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
《城市经纬》《青山绿水》围绕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心展开,对展现和宣传传统村落和特色城镇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挥文化艺术产业的多重功能,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涌现出一批凸显和弘扬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优秀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表示,此次壁画作品有三大特点:一是具有明确的主题方向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多为近5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题材内容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体现了社会性、公共性,反映了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繁荣等各方面发展成就。二是延续了历届全国美展的突出特点和壁画创作独有的特性,展现了多元、丰富的艺术面貌,在创作形式、材料、工艺手法等方面非常丰富。三是具有相当的学术性和探索性,展现了新时代壁画创作者在传承中国壁画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把更多的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当代艺术创新的成果和探索。壁画是人民的艺术,是能够引发共鸣、激发思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财富。每幅壁画都蕴藏着它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它是人们偶尔停歇下来可以欣赏的一道亮丽风景。此次壁画作品展时代主题鲜明,形式语言新颖,从各个维度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精神,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与精神家园。这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一次创新再创造的深刻实践。当今的壁画艺术承担着反映民生、记录时代、促进公共对话的重要职责。同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美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青少年感受传统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总之,新时代的壁画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艺术家们作为壁画艺术的传承者、探索者和挑战者,要立足于传统,勇于打破传统的框架,积极拥抱创新,共同努力把壁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赵文成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