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评论

展览评论

美术观察丨张译丹:在新时代美术创作发展中构建新格局——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述评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4/12/25 21:02:51

2024年7月11日上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本届展览共收到5265件水彩、粉画作品投稿,经评选,共有入选作品399件,其中进京作品45件。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感受到广大水彩、粉画艺术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在创作中紧扣时代主题,积极深入生活、贴近人民,走进生产建设现场、走向祖国壮美河山,倾情描绘新时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恢宏气象,着力刻画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一、开阔的视角:以丰富的题材展现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水彩、粉画在探索中国情怀、中国气派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研究、借鉴国际水彩、粉画艺术发展的经验,融合并进,逐步成长为中国的主流画种之一。水彩、粉画自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被列入独立展区以来,经过连续6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区的作品规模越发宏大,题材更加广泛,并且积极地表现时代精神面貌。

中国美协副主席陆庆龙说:“从前几届全国美展的情况来看,水彩、粉画的发展很快,我们能感受到这个画种在进步、在拓宽,与20年前的面貌大不一样。本次展览中的水彩、粉画作品整体水平较高,面貌多样丰富,技巧和技法也都不错。” 

新时代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美术创作与研究领域的焦点,这也激发了美术界整体的创新活力,展现出新时代美术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高潮对水彩、粉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事水彩、粉画创作的画家也希望这个画种能紧随时代变革,体现画家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关注,呈现有力量的作品,从而改变水彩、粉画是小型画种的观念,使之可以与中国画、油画、版画等一样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反映重大历史题材,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写生性的、小品式的创作,这也是中国水彩、粉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

当我们步入安徽省美术馆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作品展的展厅时,一大批主题开阔、创作面貌多元的作品迎面而来。有致敬英雄的,如胡宝鑫的《乌斯浑河岸》、陈嘉蓉的《天山盛开芙蓉花》;有描绘中国航天科技取得巨大进步与壮举的,如贾巍的《大国崛起·飞天》;有刻画中国著名人物的,如陈金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有以乡村振兴、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如关旭的《平凡而灿烂的世界》、庞宗超的《大漠治沙人系列之二》、叶国强的《绿色报道之十八》;有展现城市工业区发展历史景观的,如王伟的《岁月静好》、栾泓伟的《工业百年之路——流金岁月》;有关注职业工作者的,如邵昱皓的《贯颐奋戟——中国消防力量》、王国富的《家居美容师》、许晓霞的《台州乱弹·后台散记》;有表现百姓烟火人生的,如何媛媛的《春社·七》、黄志刚的《早市》、陈晶的《赶海》、沈红泉的《平潭岛的星期天下午》、胡永奇的《成长日记—仰望与探索》;有凸显民族风情的,如侯伟的《尘埃系列 高原母亲》、熊礼斌的《高原午后》;有关注祖国城市建设、赞美大好自然河山的,如方晓龙的《深圳文锦渡口岸的晨曦》、耿德法的《山海共生》、王巍和邱佳创作的《异域同天——同心》。还有关注时代问题、关注青年的作品,如高俊伟的《书香润青年》、安炤宇的《青春之力——未来看“未来”》、白露洋的《向上的力量》;还有展现水彩抒情性、借物抒情的,如钱兆峰的《盎特莱蓬号·1920》、黄鼎锋的《洁白立身,厚德载物》、韩静的《平安果》;等等。这些水彩、粉画作品涵盖了乡村振兴、科技进步、文化传承、人物肖像、历史故事、现代生活、自然风光等主题,体现了近五年来艺术家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与开阔视角。


艺术是时代的缩影,通过本届水彩、粉画展区的作品我们得以透视社会的发展脉络,洞悉时代的精神气象。这是水彩、粉画划时代的进步。




5.JPG
胡宝鑫 (黑龙江)  乌斯浑河岸  水彩·粉画  180×150厘米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




二、探索与生机:拓展个人体验的新语境


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作品展作者队伍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代画家在水彩、粉画创作上的接续,这是水彩、粉画创作传承与创新的体现。尤其是当代中青年水彩、粉画画家展现出了多样化的艺术倾向和审美特征,他们的作品在题材、形式和观念上越来越个性化,体现了对水彩、粉画艺术的深入思考。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年青一代的探索与生机。这些青年画家试图打破水彩、粉画普遍流行的形式,从现实生活出发,注重个人体验的呈现,在反复的构思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构图和独特的色彩语言,他们都是围绕着个体的人来展开的。正如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所说,围绕人的主体性是关键。如申彤的《整装待发》在描绘人与马的关系时留下笔触的痕迹,钱兆峰的《盎特莱蓬号·1920》强调的是绘画过程中痕迹的保留,让我们进入了绘画的过程中去,还有周涛的《漫咖时光》里流淌的光斑、色点,这些在画面上的痕迹,将人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唤醒,我们在欣赏这些痕迹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背后的许多信息。

在当代绘画语境下,风景画创作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对绘画形式语言的表达,而且是以风景为载体进行文化思想的传递。由此,水彩、粉画也拥有了不再是面对“风景”去强调纯粹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是借以进行表征当下的社会文化现状的新语境。如耿德法的作品《山海共生》,以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发展为关注对象,以山与海(水)作为主要审美元素,反映了共生,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意。作品所呈现的风景源于自然,却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客观再现,而是表现心理映射社会。


在近年的发展中,很多院校开设了水彩专业,青年水彩画家大都经历过系统且严格的学院训练,拥有了严谨的造型基础,具备再现、写实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在本届的入选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前辈水彩画家相比,当代青年水彩画家将创作的视角转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个体的变化,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进入表达内心感受的、想象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创作世界中。




6.JPG
耿德法(重庆) 山海共生  水彩·粉画  120×150厘米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




三、本体语言的讨论:把握融合边界
水彩、粉画是使用水或胶调和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其表现特点为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明亮、艳丽、浑厚、柔润等艺术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水彩画从注重“水性”转移到“彩性”,艺术家加强了对画面中造型的处理、空间的变换,这造就了我们看到今天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区呈现出的创作面貌。
我们看到有很多艺术家把其他艺术语言融合到水彩、粉画创作中,形成了一些个性特色,但是在这个背景下,水彩、粉画的水性因素变弱,出现了融合、跨界的趋势。主要变化是,水彩画水色淋漓减少,用干笔、用焦性的色彩来表现水彩的面貌变多了。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如何界定水彩、粉画的边界的思考。在跨文化发展、跨学科发展的今天,水彩、粉画创作的跨界也不例外,但“跨界”并非两个或多个画种的机械叠加。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这次看到了水彩、粉画在题材和主题表达上的重大突破,而这种突破同时也为画种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即水彩、粉画是否需要具有水性色彩的特点。”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赵云龙肯定了中国水彩在近二十多年的变化和进步,但也谈到这个画种再往下走就是油画的边界了,所以这些年他一直在坚持写生,坚持水彩本体语言。
水彩画如何在写生和创作的自我校正中体现时代精神也是许多水彩画家关注的话题。中国美术学院水性材料绘画工作室主任周刚提出:“要坚持自主的本体性,不是形式的本体性,是找到自我、忠实内心,强调的是内在的禀性。”其实就是从水彩到绘画,回到主体性的问题上,强调的是手和心的关系。即绘画还是要有思想性。
水彩画在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艺术家试图用水彩、粉画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因而表现题材变得广阔和丰富,由此带来的明显变化是人物画增多,画幅变大,随之是材料和技法形式也变得多样了。总之,本届美展的水彩、粉画充分体现了锐意创新的朝气活力,既以丰富的题材展现时代精神,又以个性的诠释拓展了个人体验的新语境,呈现出技法和手法的突破,以水性媒介语言凝结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丰硕成果。


张译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