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4/12/25 21:02:51
一、开阔的视角:以丰富的题材展现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水彩、粉画在探索中国情怀、中国气派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研究、借鉴国际水彩、粉画艺术发展的经验,融合并进,逐步成长为中国的主流画种之一。水彩、粉画自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被列入独立展区以来,经过连续6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区的作品规模越发宏大,题材更加广泛,并且积极地表现时代精神面貌。
中国美协副主席陆庆龙说:“从前几届全国美展的情况来看,水彩、粉画的发展很快,我们能感受到这个画种在进步、在拓宽,与20年前的面貌大不一样。本次展览中的水彩、粉画作品整体水平较高,面貌多样丰富,技巧和技法也都不错。”
新时代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美术创作与研究领域的焦点,这也激发了美术界整体的创新活力,展现出新时代美术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高潮对水彩、粉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事水彩、粉画创作的画家也希望这个画种能紧随时代变革,体现画家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关注,呈现有力量的作品,从而改变水彩、粉画是小型画种的观念,使之可以与中国画、油画、版画等一样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反映重大历史题材,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写生性的、小品式的创作,这也是中国水彩、粉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
当我们步入安徽省美术馆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作品展的展厅时,一大批主题开阔、创作面貌多元的作品迎面而来。有致敬英雄的,如胡宝鑫的《乌斯浑河岸》、陈嘉蓉的《天山盛开芙蓉花》;有描绘中国航天科技取得巨大进步与壮举的,如贾巍的《大国崛起·飞天》;有刻画中国著名人物的,如陈金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有以乡村振兴、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如关旭的《平凡而灿烂的世界》、庞宗超的《大漠治沙人系列之二》、叶国强的《绿色报道之十八》;有展现城市工业区发展历史景观的,如王伟的《岁月静好》、栾泓伟的《工业百年之路——流金岁月》;有关注职业工作者的,如邵昱皓的《贯颐奋戟——中国消防力量》、王国富的《家居美容师》、许晓霞的《台州乱弹·后台散记》;有表现百姓烟火人生的,如何媛媛的《春社·七》、黄志刚的《早市》、陈晶的《赶海》、沈红泉的《平潭岛的星期天下午》、胡永奇的《成长日记—仰望与探索》;有凸显民族风情的,如侯伟的《尘埃系列 高原母亲》、熊礼斌的《高原午后》;有关注祖国城市建设、赞美大好自然河山的,如方晓龙的《深圳文锦渡口岸的晨曦》、耿德法的《山海共生》、王巍和邱佳创作的《异域同天——同心》。还有关注时代问题、关注青年的作品,如高俊伟的《书香润青年》、安炤宇的《青春之力——未来看“未来”》、白露洋的《向上的力量》;还有展现水彩抒情性、借物抒情的,如钱兆峰的《盎特莱蓬号·1920》、黄鼎锋的《洁白立身,厚德载物》、韩静的《平安果》;等等。这些水彩、粉画作品涵盖了乡村振兴、科技进步、文化传承、人物肖像、历史故事、现代生活、自然风光等主题,体现了近五年来艺术家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与开阔视角。
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作品展作者队伍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代画家在水彩、粉画创作上的接续,这是水彩、粉画创作传承与创新的体现。尤其是当代中青年水彩、粉画画家展现出了多样化的艺术倾向和审美特征,他们的作品在题材、形式和观念上越来越个性化,体现了对水彩、粉画艺术的深入思考。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年青一代的探索与生机。这些青年画家试图打破水彩、粉画普遍流行的形式,从现实生活出发,注重个人体验的呈现,在反复的构思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构图和独特的色彩语言,他们都是围绕着个体的人来展开的。正如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所说,围绕人的主体性是关键。如申彤的《整装待发》在描绘人与马的关系时留下笔触的痕迹,钱兆峰的《盎特莱蓬号·1920》强调的是绘画过程中痕迹的保留,让我们进入了绘画的过程中去,还有周涛的《漫咖时光》里流淌的光斑、色点,这些在画面上的痕迹,将人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唤醒,我们在欣赏这些痕迹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背后的许多信息。
在当代绘画语境下,风景画创作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对绘画形式语言的表达,而且是以风景为载体进行文化思想的传递。由此,水彩、粉画也拥有了不再是面对“风景”去强调纯粹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是借以进行表征当下的社会文化现状的新语境。如耿德法的作品《山海共生》,以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发展为关注对象,以山与海(水)作为主要审美元素,反映了共生,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意。作品所呈现的风景源于自然,却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客观再现,而是表现心理映射社会。
张译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