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4/12/25 21:03:50
全国美展的门类和展区按照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专业艺委会的分类来进行划分和组合,并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基本对应,比如实验艺术对应着美术学类的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科技艺术,数字艺术对应着设计学类的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动画对应着戏剧与影视学类的动画。从入选作品和进京作品来看,艺术院校尤其是美术学院的师生的确是参与的主体。
本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部分的74件入选作品(包括6件进京作品)以跨媒介、跨学科的创作居多,“实验室”气息比较强烈,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关注科技问题的和关注社会问题的两种倾向,前者如陈抱阳在《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中构建的大型人工智能仿真系统,后者如武小川团队在《共襄美好:关中忙罢艺术节》中持续多年展开的艺术乡建实践。当然,除这些“大”作品之外,还有许多“小”作品是专注艺术语言和情感表达的,比如高雷用一吨盐“画”出的《一朵云》,黄小捷讨论熵增原理与生命体维持秩序之间关系的《构序理论》,李波用软件和硬件打印屏幕时间的《屏幕时间之沙丘》,王帅、赵欣、柳世军讨论个群关系的《蚂蚁蚂蚁》。与前两届相比,本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部分的作品更加关注科技创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同时,正因如此,这些作品的完整呈现要求更加综合的展示,比如相关简介、说明、文献、档案的提供,而这一点则是有待提升的。
陈抱阳 (北京) 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 实验艺术 600×600厘米
本届全国美展数字艺术部分的73件入选作品(包括10件进京作品)涵盖了以数字技术为工具的CG(计算机图形)绘画和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装置、影像、交互、混合现实、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艺术等形式和主题及其综合。文闻团队的《太空光源》是一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提供支撑的大科学装置,谭彬团队的《世界投影:文明的互鉴》以影像“邀约”历史人物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展开“时空对话”,王乔团队的《宇宙黎明》以影像可视化呈现了人类目前已经公认和编号的接近110000个恒星、6000个行星的数据,王祯和张怡的《人工智能外骨骼机器人装甲》是一款可完美配合身体行为、可实时操控的穿戴式机器人装甲。同时,数字艺术部分展出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数字视效、杭州亚运会开幕式AR、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数字衍生等作品。这些作品提示出数字艺术融艺术、设计、科学、技术于一体的未来发展新方向。但是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等著名机构举办的国际数字艺术展相比,本届全国美展数字艺术部分的作品缺少关注交互性和参与性的社交媒体艺术和电子游戏艺术,因此形式和主题仍然不够丰富。
文闻、胡晓琛、陈天翼、顾文甲、方雨轩、郑毅恒、王嘉平、张庆磊、汪蕾 (上海) 太空光源 数字艺术 270×466×200厘米
本届全国美展动画部分的86件入选作品(包括15件进京作品),涉及手绘动画、定格动画、计算机三维动画、AI辅助动画等技术,兼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关注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主题:布志国团队的手绘动画《敦煌守卫者》讲述了常书鸿在巴黎与“敦煌”相遇、克服重重困难、一生守卫敦煌的故事;陈雷用三维CG模型制作的定格动画《止戈》受到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故事的启发,表现了“止戈为武”的反战主题;李嘉航的手绘动画《地风筝》讲述了老爷爷照顾偏瘫的老奶奶,为她制作蝴蝶风筝,之后一起放飞、走向自由的故事;卿韵欣团队的手绘动画《落花灯》通过真真在元宵灯会捡到落花灯,但是最终归还失主的故事,表现了成长的主题;魏天舒和姜华用木偶制作的定格动画《梦想》讲述了洛桑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梦想、练习滑板的故事;周方圆的手绘动画《万华镜》通过描绘对五十六个民族的形象和服饰的印象,表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主题。尽管中国动画与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以吉卜力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但是从本届全国美展动画部分的作品可以看出,实验动画或许是中国动画超越现状、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
布志国、黄家键、李应图、徐雨浓、梁城橙、汪燕玲 (重庆) 敦煌守卫者 动画/影像
自2014年举办“实验艺术提名展”以来,实验艺术作品展就被认为是全国美展最有可能产生创新和创造的部分之一。本届全国美展将实验艺术与数字艺术、动画整合在一起,增加了观众的这种期待。事实证明,以科技为新工具的动画、以科技为新媒介的实验艺术以及兼而有之的数字艺术的确给观众带来了很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作品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同时,“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仍然存在一些提升的可能,比如:基于作品的特殊性,注重策展的整体性;减少强调工作量和视网膜的作品,增加强调批判性和反思性的作品;兼顾院校师生实践和社会行业实践。总之,无论是“科技艺术”还是“艺术与科技”,二者的耦合终究归于开放多元的艺术和人文。就这一点而言,本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可以说是对艺术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最好的回应。
李镇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