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理论
于洋|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时代关切与图像表达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4/12/25 21:30:59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时代关切与图像表达
摘 要: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之际,重读参照讲话阐发的诸多重要理念与精神,对于10年来美术的发展现状、重要现象及其体现出的艺术规律与时代特征进行回顾与审视,成为总结与思考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从家国社会语境下美术展事与作品的回望与梳理入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观点,从人民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艺术性与叙事性的关系、去模板化与多样性的关系、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及青年创作力量的兴起、融媒体传播对于美术的建构拓展等六个方面,对于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现象、特征与问题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关键词:时代性;艺术性;文艺工作座谈会;新时代美术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10年前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精准而带有温度的深刻阐释,接连通过由宏入微层层递进的五个问题,既引领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建构与思考文艺繁荣的发展大计,又直指我国文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为新时代文艺领域开拓了新境界、新风尚和新格局,对于10年来的中国美术与美术家群体而言,更起到了鼓舞心气、厘清主线、规避问题、指明方向的重要推动作用。回看古今中外艺术发展历程,时代风尚与社会语境的演进历来是文化艺术发展流变、创新创作的决定因素与先决条件。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美术事业蓬勃发展,在创作、教育、研究、展览、传播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在以视觉艺术作品表现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军事国防、科技发展等内容题材上,涌现出了一批艺术水准高、创作手法新、主题立意深的时代力作与美术佳作,在展现艺术风尚与审美趣味新变的同时,更在美术创作本体层面显现了艺术创作与观念创新的诸多可能。展览作为美术发展生态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最能反映时代变迁的节奏与方向。近10年来,美术界举办了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与权威性的国家级大展,如全国美展及由中国美协和其他学术机构主办的各类全国范围的美术展览,围绕不同画种举办的全国性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水彩、漆画、陶瓷与工艺美术、漫画、连环画、综合材料、实验艺术等美术种类的专题展览等。在这些国家级大展中,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与风向标意义的展示平台。2014年以“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为学术旨归的第12届全国美展,2019年旨在“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华审美风范”的第13届全国美展,202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的第14届全国美展,都以汇聚展现具有新时代气质的美术佳作,引发了广大观者的审美共鸣。如一些画作所展示的城市农民工、消防员、部队官兵、快递小哥、都市青年等形象,以贴近的视角呈现当代城市生活的深刻变化;另一些作品聚焦于农村电商、共享经济、乡镇建设、高铁网线、大国重器、生态环保等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宏阔场景,又以细致观察和精微描绘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各个领域欣欣向荣的社会情境与自然景象。这些作品显现出,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生态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在全球视野中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贡献自身文化力量的能量与决心,显现了其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确立文化身份的集体意志;另一方面,更展现出植根中国文化根脉与现实土壤的本土艺术,在弘扬传统精神的同时讲述当代中国故事的独特价值。精品力作的产生不只限于全国美展,近些年来随着树立文化自信、建构国家形象的需要,以美术创作展现家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题,日渐受到美术界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相继立项推进,不断涌现出高水准、新题材的主题性美术佳作,对于当代中国美术的横向拓宽与纵深发展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推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自2012年开始启动、2016年完成并举办展览;从2017年起,文化部、财政部推出“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以现实题材创作为主,兼顾历史题材创作,展现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历程;2018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由中宣部、中共党史研究院、中国文联主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2018年启动、2021年完成并在新建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更是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党史主题美术作品。其展出的180余件中国画、油画、版画、综合材料和雕塑作品,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以《旗帜》《信仰》《伟业》《追梦》《攻坚》(图1)为题的五大主题雕塑创作相映生辉。在展厅绘画作品中,仅以中国画作品为例,陈孟昕、李传真的《友谊的丰碑》,王冠军的《热情洋溢的代表委员们》,安佳等合作的《飞天圆梦》,苗再新的《百团大战》,以及李翔等合作的《龙腾大湾》,刘万鸣等合作的《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工程》等中国画佳作,都展现出不同于既往相关题材创作的表现手法与形式趣味。这些作品以巨大尺幅展现宏阔场景,通过中国画特有文化意境与现实表达的巧妙融合、艺术性与主题性的深度结合,呈现了党史线索与丹青表达的叠合意象,及如何以中国画本体的笔墨与色彩语言,从还原历史的厚度和细节的深度,去展现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的时代课题。图1 中国美术学院《攻坚》雕塑
1500cm×450cm×800cm 2021年
在美术创作本体层面,如何在写实风格几乎一统天下的主题性创作格局中,拓展新的艺术语言,如油画的表现性语言、中国画的写意风格、新媒体艺术的媒介拓展;如何在叙事方式上,进一步实现宏大叙事、家族叙事与个人生命体验叙事的有机融合;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进而选择相应的表现手法等,这些都成为当下的美术家,特别是中青年一代美术创作者面对的实际课题,也需要他们结合自身艺术语言风格,找到个体创作思路面向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在近年来举办的国家级美术活动中,由中宣部、中国文联主办,于2022年国庆节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幕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也成为近年来美术、摄影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在各类主题创作项目工程的引领带动下,美术创作主要呈现出推陈出新、关注过程、聚焦现实和拓展疆域的特点与方向,也将新时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引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以工程带动创作,以佳构映现时代,这些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所汇成的,不仅是一个视觉的、图像的历史,更是一个艺术意象的宝库,共同展现了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所承担的使命。除了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对于重大历史与现实题材的引领,如何以视觉艺术的语言展现脱贫攻坚的磅礴进程,以美术创作的手法呈现家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也成为美术家们新的创作课题。诸多优秀作品以人物群像展现各地脱贫案例的具体场景,中国画作品如张见等合作的《助梦》(2019,图2),张小磊的《扶贫行动进凉山》(2021),都以传统工笔画语言为彝族同胞群体写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大凉山彝族民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代画卷;李河良的《独龙人有了新家园——扶贫搬迁》(2019),王奋英的《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2019,图3),以水墨人物画的艺术语言,通过真实事迹场景的艺术还原展现出边远山乡的时代巨变;油画作品如郭健濂、褚朱炯的《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2019,图4),傅纪中、张晓骏的《直播助农——六月杨梅红》(2021),则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电商经济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愈来愈多的美术家认识到,在如何表现“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主题性艺术表达上,美术创作既须超越简单的概念图解,以小见大、求真重艺,更须深入生活、回应当下,这样才能创作出经得住时代与历史的考验、经得住品咂和推敲的艺术佳作。图2 张见 齐鸣 李玉旺 李朋帮 李丹 管海龙
《助梦》中国画 280cm×546cm 2019年
图3 王奋英《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
公示会》中国画 240cm×450cm 2019年
图4 郭健濂 褚朱炯《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
油画 264cm×424cm 2019年
从美术创作到各类展览,从媒体传播到学术活动,结合参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回看10年来美术创作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与趋向。其一,人民性与时代性的深度结合,及由此形塑的美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立场与身份的建构,深刻影响了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风格指向与审美趣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进一步阐明了文艺创作全方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更加凸显了人民群众作为艺术生产、消费与传播过程中的主体(表现主体、接受主体、评判主体)地位与核心作用。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人民性与艺术性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动的紧密关联,一直是文艺创作最为注重的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于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从定义的角度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高度概括。这一群众路线思想更在新时代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和“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在美术创作及其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总结汲取其经验、规律与智慧,在近10年来的美术作品、展览活动及传播过程中成为显学,美术创作相对此前更加注重精英性与大众化的转换,在表现题材、风格趣味上积极找寻社会共鸣,能够创作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优秀艺术作品,也成为新时代美术家追求的目标共识。其二,艺术性与叙事性的深度结合和学术呈现。从创作论的角度思考艺术创作规律与主题表达深度的关系,成为美术创作领域的重要课题:如何以美术本体语汇和视觉艺术语言,从还原历史的厚度和细节的深度,去展现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如何实现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追求艺术本体层面的深化与拓进;如何在作品形式语言、视觉表现力与情感饱和度之间寻求平衡,推进艺术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探索;如何以艺术化的图像叙事手法讲述呈现社会历史主题,呈现民众生活的真实细节与时代新变,这些都成为当下各门类美术创作的难点与焦点。诸多美术佳作通过画面叙事情节的细节展现,讲述正在发生的、真实可感的、接地气的中国故事。2021年12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11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10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为美术家们的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特别是如何“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如何“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何“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美术与美术家们思考和努力的时代课题。而在这一课题的攻关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叙事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转换好社会历史、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与付诸抒情表达和想象力的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无疑是解决好这一课题的重中之重。其三,推陈出新,研创互促,力求突破“模板化”和媒体时代的“图像桎梏”,强调创作的主动性、丰富性与作者意识。近些年来,美术界诸多创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针对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省思。毋庸讳言,当下的美术界仍存在这些现象和弊端,甚至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伴随着这些问题向前发展,但应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美术家开始重新审视创作效率上“快”和“慢”的关系,体验生活上“深”和“浅”的差异,表现题材上“轻”和“重”的转化,创作手法上“新”和“旧”的思辨。在此基础上,也更加重视创作草图和艺术本体层面的创作过程的锤炼,尊重艺术创作的本体规律,从创作机制层面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当代美术创作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笔者近年来受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的委托和一些院校机构的邀请,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院校机构作了主题性美术专题讲座,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项跨学科、多维度的学术课题,主题性美术创作愈发受到美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显现出从“要我画”到“我要画”的作者主体精神与创新意识。与此同时,美术门类的多向发展、文艺观念的多元拓展、表现手法的多样呈现、多样视觉叙事手法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守正创新,也成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热点问题。诸多大型主题展览都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种美术门类,在作品图式的表现手法上也呈现出形式创新的特色;与此同时,各画科门类之间艺术手法与观念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及各美术门类艺术语言本体的多样性、独特性,也使新的时代语境下的美术创作表达更为深入、立体与丰富。从题材内容、思想立意到风格样式,如何在秉持艺术品质与历史意识的同时,与时代脉搏共振,重返艺术表现的历史情境与社会现场寻求真情实感的表达,对于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四,更加注重理学双证,学术研究、理论评论与创作实践的关联愈趋紧密。对于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方法论向文史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广泛借鉴中走向更为宽广的视域;对于美术家与作品的个案研究,特别是对于20世纪以来近现代美术名家乃至现当代美术家的史料整理与个案研究,向更为广阔和纵深的方向发展。在传统艺术学理论学科“史—论—评”的分支构架下,随着新一轮艺术学科的整合和艺术市场的沉浮变化,近10年来的美术史论、美术评论连同艺术策展一起,在形塑美术创作发展之路的同时,书写记录着当代美术史。关注创作实践的美术理论与文艺评论得到重视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于文艺评论中的乱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批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警惕“吹捧式”评论和“空头理论”,呼唤有见地、有温度、接地气、能读懂的美术评论,发挥美术理论评论记录时代、激浊扬清的功能,对于在美术界重拾理论评论的话语权、重塑艺术评论对于创作生态的建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其五,中青年作者渐成各美术门类的创作主力,显现出可贵的创作活力和探索精神。诸多国家级创作工程项目以培训创研班的形式,将创作、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尤其对中青年美术创作者集中开展创作观摩和辅导,力求在推出优秀作品的同时,培养一批新时代美术创作的青年人才。很多国家级美术展览作品的作者,都是来自专业美术院校、综合大学美术院系的中青年教师和各地画院的中青年画家,他们通过对于中外经典美术作品创作经验的汲取学习,不断探寻以视觉语言表现革命历史与社会现实主题的方法,为新时代美术创作注入了鲜活生机和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从创作者年龄构成及其关注的焦点问题来看,近10年来美术界经历了美术家群体的代际更迭,“60后”“70后”艺术家成为中坚力量,“80后”“90后”乃至更年轻的一代创作者已成为美术创作的有生力量,并在诸多展事中呈现佳作。如在近10年来由笔者策划的第一至第四届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全国艺术院校青年中国画优秀作品展等美术展览中,青年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及实验艺术创作者们,以其具有实验性、创意性、探索性的作品,展现了美术创作生力军的朝气与能量。从创作方式与发展走向看,尤其在当下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人工智能、视觉图像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手段对于美术创作发展格局的重塑,更需要青年美术家们以艺术家的意匠,在充分尊重和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对于美术创作在新质生产力形态上的转换。其六,融媒体时代的新的呈现方式,给予新时代社会美育与美术创作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机遇。以央视专题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美术里的中国》《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及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为代表,以跨媒介、跨学科的视听融创与积极探索,为媒体时代的美术呈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史实线索与美术表达的叠合、交融,家国叙事与美术解读的同时出场,既在历史文脉的时空呈现上顺应了社会时代发展的规律节奏,也在学理上丰富拓展了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及其欣赏解读的内涵与外延,为新时代社会美育和美术的大众认知与跨媒介的社会传播开拓了新的领域。继2021年初开播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成为爆款节目、迅速引发破圈效应之后,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忆江南》《只此青绿》和诸多美术类专题电视片,都以影视与美术跨界融合作为突破口,共同形成了视听文化与美术佳作的融创典范。如《美术里的中国》浓缩呈现了经典作品与现代画家的故事:既有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齐白石笔下的虾、徐悲鸿画中的奔马,也有黄宾虹的笔墨夜山、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更能看到祖国河山的雄壮优美和近代历史的悲壮深沉:既有傅抱石独特笔法的江山图画、吴冠中画中粼粼波光间的太湖鹅群,也有蒋兆和笔下悲天悯人的苦难流民、洪荒风雪中踯躅赶路的边疆驼队……这些影像节目以视听手段传递中国近现代绘画经典的画中真味,展现时代深意,也共同呈显了美术在融媒体时代跨界传播的巨大生命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基点,从10年来的重要美术展览、代表作品、学术活动、传播方式等方面来看,一些新的现象、规律与风尚值得关注,也有待进一步细化研究:美术在国家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力愈趋提升,美术创作手法在多元发展的格局中继续走向深入,并在跨媒介展示中得到创新升华;美术展览形态与策划观念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继续拓新,美术理论与文艺评论得到重视和发展;青年美术人才与新人佳作辈出,艺术机制和文艺发展方向也在总结阐发中明晰,发挥了时代引领作用;美术作品从学院精英走向更为广泛的、多媒介多平台的大众传播,并由此拓展了视觉艺术的边界。这些现象一方面充分印证了,作为铭刻历史瞬间、和鸣时代风尚的最好方式,美术正成为承载家国发展历程的最富诗意的视觉篇章;另一方面也昭示着,这个时代所呼唤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美术佳作,正在不断挖掘和升华着当下时代的精神内涵,描绘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气象,推动着美术创作质量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艺术步履,同时也在提升着美术作为图像表达,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对于社会发展、时代演进的表现力、促动力与潜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