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评论
冀少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5/2/7 15:04:07
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
摘 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汇集了全国漆画艺术工作者近5年来关于漆画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漆画家们通过对大漆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以多元形式赓续了传统文脉,更是在技术革新、效率社会的当下,寻求到了漆文化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人民立场;守正创新
2024年7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收到投稿作品1963件(组),经过初评、复评,共选出198件(组)作品,其中进京作品27件(组)。这些作品体现了近5年以来漆画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广大漆画艺术工作者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赓续历史文脉,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漆文化、漆艺术篇章,塑造了新的时代、新的漆画艺术发展的多元样貌。他们在创作方法上古今并融,以当代的观念手法,创造性转换传统漆艺术,打破传统漆画壁垒和封闭保守单一的格局,推陈出新,在传统漆艺术的挖掘中,塑造出了新时代新的人物形象,并以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视角,提供了对新的时代和漆画艺术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转型的新的凝视和阅读维度。本届全国美展漆画展彰显出三个方面的特质:其一、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二、“融”漆画:多元媒介交融,多种技法混搭,多位作者合作;三、建构符合中国文化性格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扎根生活,到人民中去,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心声成为广大漆画艺术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新时代文艺的主角是人民,而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动力更来自人民。在王志新、谭大利、胡新桥、张静创作的《一生向阳·致大山里的割漆人》中,把视觉表达中心聚焦在漆工、割漆人身上。这不仅是对割漆人艰辛劳作的一种敬畏,更透过“百里千刀一斤漆”的民谣展现着深山之中、密林深处漆工的平凡伟岸、持重内敛、敦厚乐观的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漆画历经40年发展,极少看到将割漆人作为文化母题和视觉图像表达的主角。画面上漆工的笑颜,不仅诉说着新时代乡村发生的千变万化,更以生动的细节特别是漆工那令观者印象深刻的微笑表情,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该作品在语言表达上采用传统雕漆和版画木口木刻技法,镂刻交错,漆的韵致,刻的痕迹,于混搭交融中凸显出割漆人对漆的执着与坚守,这是一种生命的顽强和工匠精神的体现。武贵文的《矿工肖像》以一种强悍的视觉张力,表现了在都市化进程中有重大贡献的矿工群体,带来了对都市化进程的深刻反思。作为中国身份和符号礼仪的大漆艺术,其根性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表征。面对中国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从乡土社会跑步进入城镇化、激变的社会,漆艺工作者必须以当代文化的精神表征,去确立大漆艺术的当代意义。《矿工肖像》中20个矿工的表情,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漆黑的面孔和亮晶晶的双眼形成强烈反差,视觉图像间油然而生一种庄严感、肃穆感、秩序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既有现实主义的文化关怀,又有表现主义的激情,整个视觉图景充盈着奔放与粗犷,有着一种难以抵挡的视觉震撼。矿工们凝视的双眼,散发出的是一种单纯简洁但绝不简单的力量感。艺术家深入矿井生活,扎根矿工群体,与矿工共情,才能创作出这样与时代共振的作品。张明远的《国泰民安》以大漆和瓦灰等材料构建画面内的具体形象,聚焦日常生活的日常经验。一家四口其乐融融,院落白雪覆盖,与远处的房屋树林形成对比,家禽时隐时现,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与乐趣,整个视觉图景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之境,没有宏伟的叙事,只有日常生活的瞬间,但正是对这样的平凡日常的描绘,体现出新时代异彩纷呈的多姿画卷。黄东兴的《聚焦华彩》戏曲人物众多,服饰丰富艳丽,人物表情丰富,生旦净末丑混合交融,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神仙侠侣交相辉映,诉说着农耕文化的重要表征。京剧同大漆艺术一样,蕴藏着丰富又鲜活的历史故事与历史记忆。热烈的戏剧场景和凝视的目光,沉浸在迷人绚烂的艺术之界。右侧拿相机的群体在“咔嚓,咔嚓”不停地按快门,不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左右画面形成了动静、繁简、疏密、快慢、杂多单一的对比。传统的戏剧在与当代的对话之间形成了新的生命情感,散发出一种当代的文化关怀。整幅作品以恢宏大气的布局经营,让传统戏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这不仅让传统戏剧找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径,更是大漆艺术走向未来的坚强支撑。本届漆画展还有一个显著特点——“融”,可以说,这是一届“融”漆画展,也体现了近5年以来漆艺术研究的新状态。“融”特指融合不同画种、艺术流派、艺术风格,采用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和媒材,创造出一种源于漆艺术但又和传统意义上对漆艺术的认知迥然不同的、新的艺术样式,具体表现为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多样、语言的多元和媒材的多变;抽象具象并行,写实写意相融。此外,多领域作者的合力创作亦体现了漆画展“融”的特质。郭子健、李钦镁、陈昊、王素彬的《福山漆谷》是以传统的大漆平涂、堆涂、堆灰、剔灰、剔漆等工艺为主呈现的视觉表达,带给阅读者的不仅是漆语造物的神奇,更有一种无限深邃的自然的博大胸怀,自然山水的钟灵毓秀充盈图像,艺术家透过漆的流淌找寻着感情喷发的闸口。作者巧妙地将版画、刻灰和剔漆工艺相融合,山水的形态以刻线的方式彰显,色彩的运用借助大漆媒材特性,营构出一种空间感和层次感,黑漆的深邃温润,贴上银箔的线条,在光的映照下,散发出一种迷人的律动感。通过传统漆艺术所呈现的山水图景,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当代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知与体察,包容大气,雄厚深沉,温润雅致。路瑶的《中国红》完全根据大漆材料属性的特质及其产生的深浅变化,以髹涂、堆塑、打磨、抛光等技艺为主。从中不难发现,路瑶对漆材料属性的把握驾轻就熟。2024年是生肖龙年,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她以数字“75”为底,在视觉中心绘制了红山文化的玉龙纹样。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图像左上和左下部分的波浪线,尽显漆的活力与魅力,更昭示着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乘风破浪、不畏艰险,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整个视觉图景简练概括,雄浑大气,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形式风格,都带有强烈的中国性和时代气息。孕育其间的大漆精神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经验。在中国红的律动中,作品散发着令观者难以忘怀的视觉印迹。林栋的漆画《展翅》以具象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了令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航空航天工业。我们自主研发的C919国产大飞机展翅翱翔,彰显着新时代综合国力的强盛,使每一个走进其间的阅读者心生一种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作者对漆语言的研究从单纯单一走向丰富与多变,并自创“林栋弹漆”。传统大漆的经典颜色红、黑、白交相叠映,相映成趣。而镶嵌、撒粉、变涂、罩染及弹线工艺的混合交融,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性,同时利用有限的漆画语言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新时代文艺担负起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神圣使命”。漆画艺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又生动的形式载体,它不仅独具传统特色,又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质。有两幅体育题材的作品为观者带来一种思考。一幅是任晓东的《春风拂面》,另一幅是郑雅恋的《夺冠》。前者的画面聚焦自行车运动员,树的枝条摇曳生动,衬托出运动员挥汗如雨、奔腾不息的体育精神。中国是拥有自行车最多的国家,有自行车王国的美誉,但自行车比赛这个项目在中国起步晚,因此运动成绩和先进国家有差距,作者富有深意地择取这一题材来表现,寄寓了他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强国梦。正是中国人民身上勇于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动着中国不断前行。在郑雅恋的《夺冠》中,作者选择了国人非常熟悉的中国女排比赛的瞬间。为什么是女排?从20世纪80年代起,女排精神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因为女排不仅让中国进一步走向了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中国,甚或可以说,女排精神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业。女排精神和振兴中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画面透过女排队员一气呵成的扣球、传球、接球、垫球动作,传达出一种紧张感、戏剧感。冷灰色调和人物形象,点、线、面、色交相叠映,把女排勇于拼搏的顽强精神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陈国的《天路——国槐绿》以一种温暖的民族风给阅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景处7位女性藏族同胞悠然、静谧、闲适,诉说着生活的温馨与甜蜜。中心人物女性的脸颊上,有一抹令观者怦然心动的高原红。中景背对观者的少年,眺望着远方疾驰的列车,充满着对未来的渴望。虽然远景处疾驰的列车若隐若现,但它无疑是陈国的点睛之笔。列车不仅送来了幸福和安康,更送来了如意和吉祥,其内涵深刻高远,宏伟细腻。吴永强的《红墙映·踏歌行》以蛋壳、螺钿镶嵌为点缀,运用干漆、螺钿、金银、花梨木等颗粒进行莳绘,且进行了多层彩漆髹涂、描绘、填色、研磨。画面诉说着新时代的民族政策。一缕阳光和红墙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藏族儿女身着传统民族服饰,脸庞上洋溢着幸福和喜悦。党的温暖如同这缕缕霞光映射着每一位藏族同胞,呈现出一派民族大团结的喜庆和绚烂的视觉图景。何志辉的《秋岸藕丰》以撒粉、起皱、贴漆皮、局部罩金和银、打磨、推光等为主,讲述着采藕人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整个画面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其中的一些细节极具生活气息,画面中的藕、竹筐、木板、船只、衣服结合漆艺术特质和材料的独特性,营构出了劳动人民质朴的精神气质。在刘文辉、陈聪景的《我爱我家》中,一家四口和谐相融,女性微微凸起的腹部似有孕在身,背景中的玩具平添一种生活的乐趣。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的服饰带有强烈的漆媒介印迹,严谨的造型、朴拙的爱抚,焕发出的是生活瞬间的平凡之趣。创造者通过描绘这样的平凡之家表达了和吾土吾民休戚与共的情感共鸣,诉说着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漆画艺术中提炼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透过漆画艺术讲好了大漆故事,传播了大漆声音,展示了大漆世界,树立起了大漆形象。因为漆文化既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承优秀的传统漆文化,创造出新时代有着当代情怀的漆文化。大漆艺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让大漆艺术的未来一片光明。透过大漆艺术建构起符合中国文化性格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一代代漆画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文化担当,因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Breaking New Ground Whil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While Innovating:
On the Exhibition of Lacquer Painting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Ji Shaofeng, Director of Hubei Art Museum
Abstract: The Exhibition of Lacquer Painting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demonstrate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that lacquer painters across China have made in studying lacquer painting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rough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acquer art, they have not only carried forward cultural traditions in various forms, but embarked on a new path for lacquer culture to break new ground whil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while innovating given today’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fficient society.
Keywords: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lacquer paintings; people-centeredness; breaking new ground whil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选登

田子厚《梅园榴影》漆画 150cm×150cm

林伟立《再一曲》漆画 193cm×168cm

黄甜儿《致知无央》漆画 198cm×158cm

张明远《国泰民安》漆画 191cm×181cm

郑雅恋《夺冠》漆画 199cm×198cm

任晓东《春风拂面》漆画 120cm×199cm

古紫薇《灿若朝阳》漆画 151cm×196cm

黄东兴《聚焦华彩》漆画 150cm×19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