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是国家级的综合大展,至今已成功举办过4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青年美术家参与度很高。展览不仅为青年美术家搭建了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更通过他们的优秀作品表现了创新精神、创作热情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当代中国美术的新发展、新特点。为把“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办成有创新、有特色、有水准的展览,中国美协召开早在2015年年初就制定展览章程、召开策展工作会议,集思广益、精心筹划,进一步完善青年美术家人才培养机制,并于3月举办了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创作培训班,邀请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创作实力的青年美术家,集中进行创作研讨和草图观摩学习,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并组织学员到部队、农村、城郊、工地、企业、工矿等地写生创作,力争推出一批反映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展览评选在坚持公开透明和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使展览呈现学术性、创新性和多样化。为落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措施,本届在展览展签设计上,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作品介绍,便于人们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更好地推动文艺惠民。
  本届展览的举办得到了全国青年美术家的热情参与,共收到参评作品近8000件,经组委会评委认真负责的严格遴选,评出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漆画、插图·连环画、综合材料8个类别的入选作品290件,优秀作品89件。当前,全国文艺界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创作的鲜明主题,我们看到,参展作品中既有时代精神、革命历史、民族风情的深切展现,也有乡村记忆、都市生活、现实境遇的多样表达,极大拓展了以中国梦为中心的表现内容,且都离不开对“人”的深情关怀和现实体悟,青年美术家们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时其作品中所表现出创新的勇气、敏锐的思维、放松的表达、多样的形式以及开拓的视野,正是全国青年美展想展现的鲜明特征。

专题作品

专题相关资讯

专题总览 > 专题资讯 > 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陈勇劲参加“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创作培训班的学习体会

  有幸参加“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青年创作培训班,短短二十天很快过去,但过程却被记住。

此次学习的第一天,杜军副秘书长首先对刚刚过去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和各展区展览做了一个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他指出,技术不是问题,但叩动人心的作品少,并指出有情感的生活体验是成就作品的关键,通过作品打动人、感动人才是一个有思考的艺术家之本分。创作班的学员涵盖各个画种和不同地区,作为青年美术家更应肩负时代责任,用心体验生活,发挥各自特长,创作出反映时代,并能被历史留下来的好作品。

学习和交流是本次活动的主线,其间到部队和乡村进行了写生。十余位老师从历史梳理到创作实践,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个人创作路径的演变。其间除了老师讲座,学员们还就各自的作品和创作体会进行了分享,结合图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老师们也针对个人给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了解后互为问答的形式,让课堂气氛充实而融洽。

课程的最后,徐里秘书长到班上看望了学员们,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通过创作培训班的形式,让大家和受邀的老师接触,在交流中拓展各自的创作视野,更好的掌握艺术创作的方法论,从而提升创作的综合能力;要求青年美术家勤奋创作,将社会的积极因素注入到作品中。短短二十天,可以体会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各位受邀老师对这次创作班的重视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作为一名从事水彩画创作的学员,我觉得抛开各画种的媒介区别,就创作而言,道理都是相通的。课堂上所有老师都将体验和分析生活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也就是深入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与艺术家本人所具备的艺术素养以及生活的氛围有关,然后看自己从哪个角度进行审美的表达,考量出生活的意义,前提是我们要感知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其中想象作为创作之初的原点被提到,动身先动心,而想象的基础依然是生活(客观的),在感受、观察和了解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能触动自己心灵的社会现实中的片段,再转化为主观思考,进而形成图像(主观的),这个过程需要用激情去挖掘人性的真实。那么怎么感受生活?具体到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生活的主体是人,形成收集一切感兴趣的对象的习惯,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美,了解审美对象的价值,将速写、写生、手稿、阅读、影像等手段都运用于收集图像的途径中,长期积累,这样才会记录下感受到的有温度的生活。与深入生活并行的是大量的作品分析、讨论、科学化的学习,结合中外美术史,了解东西方美术发展的线索,对各种形式的艺术进行分析和理解,读后将感兴趣的图像和文字归类,形成习惯,并运用到素材的采集过程里。观看绘画后的绘画是一种形式上的传承,但它缺少现实社会背景下的艺术升华,也不能在现实中无思考的生活。因此,真实观察生活,尊重艺术规律,加深自身修养,才能达到品位、格调、心境的提升。

以上两方面都具备了,要完成一件作品,还需要具备将现实中的素材转换成绘画的能力,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丰富能为艺术家实现自己独到的艺术思考提供支撑,所以绘画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实践行为,这个行为会贯穿始终,并在演进中探索和纯化。然而,只能将绘画完成,但没有感受和温度是无用的,艺术不是用写实的方式来判断好坏的,关键是看艺术家怎样用绘画去表达社会的现实。在绘画史上是否有创新、有发展,才是一件作品能否被留下来的关键,因此,艺术作品需要个性、思想和创新。艺术创造可以来源于任何地方,包括历史、现实、民族、国家等等,能够形成创作的原因会多种多样,哪个能打动自己,自己又从哪个角度去看待现实,现实的背后又给观者怎样的启示,层层剥离后能不能将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这个过程充满可能性。作为本次创作班的学员,怎样在现象中将社会的正能量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是接下来创作行为的主线。

感谢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授课的所有老师,他们努力付出,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基于绘画经验上的路径,同时自己也深感不足,需要继续思考与探索。再次感谢所有人。

 

 

             武汉画院陈勇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