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铭记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在西北地区胜利会师,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凝结成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民坚定无畏的精神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为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组织全国七大美术院校和部队组成12个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创作出123米乘8米的宏幅巨制,于201610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日在国家博物馆南1、南4厅向公众展出。

此次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催生主旋律美术精品创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者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特邀军史专家和美术专家反复论证,选取红军长征中最经典的12个历史节点,“十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娄山关大捷、彝海结盟、飞渡泸定桥、翻越雪山、草地铁流、智夺腊子口、直罗镇大捷、大会师”作为表现主题,串缀出长征的大致脉络,以油画和中国画的形式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展览将展至1110日。



专题作品

专题相关资讯

专题总览 > 专题资讯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娄山关大捷》创作谈

《娄山关大捷》创作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组    郑艺  宋克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谱写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1935225日凌晨,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再度向娄山关挺进。红一、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关口展开激战,敌人仓皇应战,凭险据守,红军向黑神庙猛烈攻击,并在点灯山急调部队从东侧迂回,歼灭敌军4个团。随后又乘胜追击,击败敌军2个师。娄山关战役歼灭黔军600余人,红军伤亡100余人,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毛泽东同志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谱写出了红军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在油画《娄山关大捷》创作初期,我们赴贵州遵义地区的娄山关战役遗址进行了现场采风写生活动,并从娄山关战役纪念馆搜集了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料。经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以及对这一题材相关作品的分析,我们选择不同于以往历史画的新视角,表现激战后的平静与静穆。《娄山关大捷》的创作构思是以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意为基调,我们回避了以往战争题材历史画中表现激战或欢庆胜利的场面,力求选择新的视角,并真实反映娄山关战役的惨烈和悲壮。画面描绘了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彭德怀、杨尚昆三位红军领袖骑马站在逆光的山顶凝视着苍山,战士们正在救助伤员和清理战场,队伍在低沉的喇叭声中缓缓前进的悲壮场景。在静穆中表现了西风烈,长空雁叫、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意境和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感慨,如海的苍山和如血的残阳构成画面的主旋律。作品“以史为骨,以诗为魂”,把红军战士英勇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彰显出来。特别是毛主席、 彭德怀、杨尚昆三位指挥官登高远眺、心潮澎湃,入目而来的是山连山、岭连岭,山峦起伏宛如海波,它预示着革命征程的遥远和道路的艰难曲折,那炙热的夕阳沉落在群山之间,映照着宛如殷红鲜血的天空。它也暗示出今后的艰难岁月仍须浴血奋战和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决心。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暖红色调的表现手法,力求通过诗意的情感表达,赋予画面更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