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在西北地区胜利会师,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凝结成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民坚定无畏的精神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为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组织全国七大美术院校和部队组成12个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创作出12幅3米乘8米的宏幅巨制,于201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日在国家博物馆南1、南4厅向公众展出。
此次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催生主旋律美术精品创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者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特邀军史专家和美术专家反复论证,选取红军长征中最经典的12个历史节点,“十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娄山关大捷、彝海结盟、飞渡泸定桥、翻越雪山、草地铁流、智夺腊子口、直罗镇大捷、大会师”作为表现主题,串缀出长征的大致脉络,以油画和中国画的形式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展览将展至11月10日。
重温长征真诚表达
——纪念长征八十周年中国画《彝海结盟》创作谈
西安美术学院 吕书峰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1934年10月17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两年零五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举世瞩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由战略转移提出北上抗日,建立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并建立新中国。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发起、组织、实施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于2015年11月正式启动,全国九大美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解放军政治工作部共同参与了这一重大美术创作活动。
西安美术学院接到纪念长征主题创作课题后,分管科研的贺荣敏副院长、科研处长朱尽晖亲自组织实施。我申报的中国画《彝海结盟》代表学院入选纪念长征主题创作。本文针对《彝海结盟》创作前后谈谈我的体会。
一、创作成因
关于大型历史画创作是我近年来中国水墨人物画探索的主体,自从2011年创作取材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中国画《奔赴延安》(该作品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军美展)始,先后创作了中国画《西办记事》《西安事变》《解放西安》等取材于20世纪发生在西安的重大历史事件。由于我长期生活在西安,对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挖掘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以上作品同时入围西安人文千年重大美术创作工程。
去年秋天,我一直在读李镜编著的《新写长征图文档案》(上下卷),其中第八章《刘伯承在大凉山留下了一段美丽的故事》一文深深的触动了我,书中描写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大凉山冕宁县彝海边歃血为盟的故事。我十年前曾深入大凉山写生,虽然那时还没有亲临彝海的结盟地,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于2015年10月创作了中国画《大凉山之歃血为盟》,作品入选年底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华民族大团结贺岁展”,该作品也成为创作《彝海结盟》的前奏。
二、作品意义
1.《彝海结盟》的历史意义: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带领指战员抵达四川冕宁县大桥镇,欲通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此前,刘、聂将军接到毛主席指示: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和彝族群众打仗,而是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和平的办法借道通过彝民区。《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并取得胜利,在长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2.现实意义:中国文联启动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新时期践行习主席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重大活动之一。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担任此次长征主题的主创人员,大多数年龄在五六十岁,是各大美院的教学创作骨干,经历了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大潮,各自正处在思想的成熟期、创作的旺盛期,长征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已经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世纪经典,新时期再次重温历史,再现长征,体现生于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家对长征的认识和理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理解的长征已经不仅仅是发生在80年前影响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历史事件,它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并化作民族的精神脊梁。
3.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再次弘扬: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画家卢梭、柯罗等不再满足古典主义的唯美和优雅,走到乡间,沉醉于外光的色彩和朴素田野,形成了著名的巴比松画派,不久后,农民出身的画家米勒加入到巴比松画派的行列,画出了震慑观者灵魂的《播种者》《拾麦穗》和《晚钟》等作品,开启了表现普通民众的写实绘画先河。19世纪中叶,法国画家库尔贝以现实主义为题举办个展摒弃沙龙美术的传统,描绘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人民的苦难。他创作的《奥尔南午饭后的休息》《采石工人》成为西方美术史上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在描绘现实生活的同时,还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观点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改良派领袖、思想家康有为在变法失败后,曾逃亡日本,后游历欧洲,他看到日本,特别是欧洲绘画后,认为欧洲绘画“罗马第一”于是发出“中国画衰败极矣”的感慨!青年徐悲鸿全面接受了康有为绘画改革思想。1917年23岁的徐悲鸿在北平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画》一文。1919年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徐悲鸿公派赴法国留学,1926年回国,历时八年。徐悲鸿赴法国学习期间,正值欧洲现代主义绘画兴盛、古典绘画衰败之际,他没有取法现代主义绘画,而是坚定地选择了欧洲写实绘画的精髓。回国后,他坚持直面人生的写实主义绘画,影响了20世纪至今百年的中国画坛。徐悲鸿采取中西结合之路,意在振兴中国人物画,使人物画恢复唐宋的辉煌。
由于时代的需求和历史的机遇,中国人物画出现了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李斛的《广州起义》、黄胄的《洪荒风雪》、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方增先的《说红书》、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等一大批经典写实主义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涌入,表现现实生活、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呈现衰落趋势。近年来,为了逐步建立国家艺术准则和现代民族审美价值核心,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启动了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主题性创作和相关的专题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是社会主义文艺主旋律、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再次弘扬。
4.大尺幅创作提出的挑战
这次长征作品美术创作,中国画、油画共计12幅,计划10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并收藏。2016年元月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创作会上,中国文联左中一书记要求主创人员发扬长征精神,精益求精,创作出能与国博相称的作品。所有作品绘制尺寸均为高3米,长8米。创作这样一件巨幅人物画,对每位作者无疑是挑战。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随意画大的,大画不仅需要大题材、大场景,更需要作者构建大作品的意识和情怀,具备长期画大画的经验积累,才可能较自如地把控全局。其次,中国画与油画在表现大场景气氛、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相比,油画优势明显,而水墨写意人物画在材质控制方面的难度,无疑给我创作《彝海结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挑战。
三、彝区考察
2016年2月15日至27日正值农历春节期间,我与妻子及两名学生一行四人赴四川大凉山实地考察、写生。17日驱车抵达冕宁县北部30公里彝海镇,从镇子翻山行10华里抵达彝海,真可谓林木葱郁,群山环抱。彝海是面积约200亩的湖面,水面清澈呈湖蓝,彝族和藏族群众都把湖面称作“海子”。参观了彝海结盟纪念馆,我在湖边用铅笔画了五六张树的写生。漫步彝海湖畔,似乎能看到刘伯承将军与小叶丹在林中促膝交谈……沿着彝海南行三五华里,进入村庄,看见一个背着硕大背篓的彝族少女,上前询问后,才知道村庄已经是道路的尽头,翻过大山约10华里就是80年前刘伯承红军先遣队驻军的大桥镇,当年,刘伯承与19岁的肖华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由大桥镇来到彝海。今天,这里仍然是山路,要到达大桥镇,必须返回冕宁县再向西北行驶60公里才能到达。第二天中午我们到达大桥镇,距离镇子约10华里时,眼前是一片巨大的水域,比彝海要大出10倍,彝海位于它的上游。大桥镇数十户的镇子只有两三个小卖铺,仅有一家卖小吃的饭馆。书中描写刘伯承与小叶丹白天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当晚在大桥镇宴请小叶丹族人和其他两个彝族部落首领,军民联欢,买光了镇子上的酒。原来,镇子上卖酒的人家也不过三两户,可见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据说当时彝族地区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普通彝族民众缺食少穿,多数民众不穿衣服。
为了深入刻画表现彝族人物形象,塑造典型人物,我这次又先后去了普格县、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从美姑县北上经龙门镇、大风顶、峨边县至峨眉市返回西安。在布拖县城北约5公里处有个红军村,村中心有一棵巨大的榕树,据说1936年5月红军经过这里时,国民党飞机轰炸,这棵大树隐蔽了一个连的战士幸免于难,此后,该地更名红军村。我在这几个彝族县乡画了许多速写,拍摄了千幅人物素材,为创作《彝海结盟》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四、构思、构图、及表现手法
构思:彝海结盟故事情节大致是:1935年5月21日红军先遣队抵达大桥镇,工兵连进入彝海山区被彝族武装抓捕,红军战士被抢走装备脱光衣服;肖华找来翻译与小叶丹四叔果基约达沟通,小叶丹同意见刘伯承将军;刘伯承“单刀赴会”与小叶丹会面于彝海湖畔,他向小叶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二人相见投机,取彝海水,以水代酒,歃血为盟。临别时,刘伯承将身上所带的左轮手枪赠与小叶丹,小叶丹将自己心爱的黑骡子赠与刘伯承;当晚,刘伯承、聂荣臻在大桥镇宴请小叶丹家人及罗洪支头人罗洪作,军民联欢,刘伯承赠于小叶丹绣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并赠枪支、弹药;次日,小叶丹派人护送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大凉山。创作中国画《彝海结盟》旨在表现红军与彝族同胞结盟后军民亲如一家的情景,通过对历史人物刘伯承、聂荣臻、肖华、小叶丹、四叔约达、小叶丹夫人及族人的刻画,把红军指战员的精神面貌与彝族人文风情融入画面。
构图:我在3米×8米如同电影宽银幕的画幅上构图,把故事情节概括为:相遇、结盟、联欢、相送。人物由一组手持冷兵器的半裸彝民展开,经过彝区的战士、聂荣臻政委与彝民交流;画面主体为刘伯承与小叶丹谈笑、结盟;刘伯承将一件军装披在彝族裸体少年身上;“红军树下”军民联欢;画面末端绘有兴高采烈的红军战士举起旗帜、军号通过彝区;扛着土枪的彝族青年,身着红军制服,寓意红军支队的成立将形成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有生力量。当时,彝族妇女上身不穿衣服较为普遍,如果穿上民族服装就像今天节日的彝族,就有失历史真实。于是,我折中给三个舞蹈的女子半裸的上身穿着坎肩,下身穿独具民族特色的“百褶裙”。
表现手法——采取写意水墨画方法。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经过徐悲鸿、蒋兆和的奠基,出现了叶浅予、黄胄、方增先、石鲁、王盛烈、刘文西、王子武、卢沉、周思聪等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如何继承前辈画家的优秀传统并寻求突破是中国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画坛的大多数画家把表现性、夸张变形、突出个性作为水墨人物画探索的方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毋庸置疑,90年代后的当代水墨人物画在画面结构、笔墨语言、个性表现诸方面与前辈艺术家拉开了距离。时代的氛围,使得大多数中青年画家很少有人会自发地表现发生在近百年来影响中华民族进程的重大事件。因此,国家组织的重大历史题材工程推动了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
我在水墨画表现方面继承了写实绘画的造型方式,加入了运用纵横交织的线条对形体结构的分析认识,让笔墨服从物象的形体和结构,我认为没有独立于物象之外的笔墨,“六法”的骨法用笔非指书法用笔,而是指选择恰当的用笔表现对象的形体和结构。在视觉图式构建方面以传统的散点布置,“以大观小”鸟瞰方式组织画面,现在的画面人物、骡马、家禽、树木均略大于客观实物,并以层层叠加的方式将人物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加上平面化的空间处理,就会产生像中国传统大型壁画带来的视觉张力。以上诸项是我多年来对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思考和实践。
五、专家建议
此次长征主题创作,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了最高级别的专家组,专家由著名美术家、军史学家组成,著名长征画家沈尧伊先生担任总顾问。美术专家有靳尚谊、詹建俊、张道兴、刘大为、李翔、孙景波、唐勇力、苗再新、尚辉等。几次草图会,左中一书记,徐里秘书长、杜军副秘书长亲自到会抓落实。80多岁高龄的张道兴老师两次草图会,两次来我工作现场指导,特别是对主要领导人刘伯承的塑造提出了重要意见;沈尧伊老师建议将草图左侧聂荣臻增加彝民交流的场景;唐勇力、尚辉老师建议草图红军人数较少,在正稿上由原来的7人修改为现在的17人;苗再新老师提出初稿的人物刻画问题,杜军老师提出儿童的刻画问题等等。总之,这次创作得到了许多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都认真思考、采纳,在此一一致谢!中国画《彝海结盟》体现了作者同专家组的集体智慧。作品从去年11月着手,时至今日恰好历时一年,而落墨的创作期正值盛夏酷暑,个中滋味难以言表。我认为,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磨,作品面世后还需要时代和人民的检验,描绘长征的过程也使我有机会重温历史,认识、体味长征精神并化作一种精神力量投入到今后的艺术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