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在西北地区胜利会师,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凝结成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民坚定无畏的精神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为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组织全国七大美术院校和部队组成12个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创作出12幅3米乘8米的宏幅巨制,于201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日在国家博物馆南1、南4厅向公众展出。
此次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催生主旋律美术精品创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者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特邀军史专家和美术专家反复论证,选取红军长征中最经典的12个历史节点,“十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娄山关大捷、彝海结盟、飞渡泸定桥、翻越雪山、草地铁流、智夺腊子口、直罗镇大捷、大会师”作为表现主题,串缀出长征的大致脉络,以油画和中国画的形式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展览将展至11月10日。
《直罗镇大捷》创作谈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陈坚李明峰
今年5月份,我们接到了中国美协组织的为国家博物馆创作以直罗镇战役为主题的大型油画的通知。这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传承革命先烈的优良品质、弘扬先辈们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国家行为,任务极其光荣又极其艰巨,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这么大幅的作品,我们感到了空前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辜负中国美协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信任,我们决定排除万难,力争按时间节点努力完成任务。
接到任务后,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我们随即动身前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的直罗镇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史料记载按图索骥,我们尽可能仔细考察战场遗迹,尽可能与当地党史研究专家进行沟通,尽可能争取采访历史见证人,尽可能了解当地人的口述历史,有些口述史实往往是正规出版物省略的部分,却也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战役过程的关键细节。
我们首先找到了富县政协老领导张选民,他曾担任过富县文化局局长,多年来他对直罗镇战役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为了真实再现那段历史,他走遍了直罗镇战场的每一处遗址,并且与人合作写下《奠基礼之歌——直罗镇战役纪实》,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张选民同志的亲自带领下,我们踏遍了直罗镇战役发生的各个角落,先后登上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纵观直罗镇战场的大梁高地、红一军团林彪部队部署的北山(宝塔山)阵地、以及十五军团徐海东所属部队的旗杆山的阵地。还考察了直罗镇老街和东北军109师牛元峰被围困的寨子峁,还有与之对峙的陈赓干部团所在地以及相邻的少共营的阵地。查看了牛元峰逃跑的线路,以及最后自杀的位置所在,对直罗镇战役的过程及地形、地貌了然于胸。
史料记载直罗镇三面环山,镇北是葫芦河,一条大道由西向东穿镇而过,镇东有个古老的小寨,构成一个口袋形的地势。11月19日,国民党军第五十七军一个师留守太白镇,主力沿葫芦河向直罗镇、富县前进,并以其先头部队第一〇九师进至黑水寺、安家川地区,军部及另两个师进至张家湾东北地区。毛泽东决定,乘国民党军第一〇九师先出头的有利时机,首先歼其于直罗镇地区。
为了保证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和彭德怀亲临直罗镇观察地形。决定以红十五军团主力隐蔽埋伏在直罗镇的南山(旗杆山),并以一部分兵力隐蔽在直罗镇与黑水之间的张家湾南山,当敌进入包围圈后,即截断敌人的前后联系;以红一军团主力隐蔽埋伏在直罗镇北山(宝塔山),并以部分兵力隐蔽在张家湾北山,准备抗击敌军增援部队,追击溃逃之敌,红一方面军指挥所设在直罗镇北山的宝塔一带。
11月20日下午,东北军第一〇九师在六架飞机的掩护下开进直罗镇。红军乘夜将其包围。当天夜里下起了大雪。11月21日拂晓发起进攻。红一军团由北向南,红十五军团由南向北,两面猛烈夹击,战至下午2时,歼一〇九师大部。接着,红军又在张家湾地区歼国民党东北军一〇六师一个团。此时,东西两路国民党援军迫近直罗镇。红军遂以少数兵力围困据守寨子峁的一〇九师残部和阻击由富县西援的国民党军一一七师,主力部队迎击由黑水寺向直罗镇增援的国民党军第五十七军另两个师。国民党东北军军惧怕被歼,于23日下午沿葫芦河西进。红军跟踪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歼其一个团,其余国民党军退回太白镇,由富县出援的国民党军第一一七师也仓皇逃回富县。与此同时,东北军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及其残部500余人被红十五军团围在镇东头的土寨子里,待援无望,23日趁黑夜突围,24日上午被红军全歼,师长牛元峰自戕身亡。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红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直罗镇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一〇九师又一个团,俘虏5300多人,缴获长短枪3500多支、轻机枪176挺、迫击炮8门、子弹22万发。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富县东村召开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直罗镇战役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指出:“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一、作品创作定位与寻找创作突破口
直罗镇战役这个题材,已经有很多名作,最著名的要数刘文西先生创作的《直罗镇大捷》,他的画作主要突出了毛主席的领袖地位,有着很强的时代烙印。我们这次创作直罗镇战役题材的历史画,不想重复前人的经验,而是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现场考察,客观地、艺术地、全景式地再现那段恢弘的历史。我们决定,回避群众围绕领袖欢呼胜利这种概念的惯性思维,将直罗镇战役的发生、发展和胜利结束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决定以标志直罗镇大捷的关键事件作为创作切入点。直罗镇战役是以全歼东北军一〇九师外加一个团为主要战果的,有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红十五军团徐海东的警卫参谋詹大南。他向方面军领导汇报追歼牛元峰残部的最后战报,成为直罗镇战役结束的标志。说起詹大南,我们都熟悉并感到亲切,他就是南京军区副司令,我们的老首长。
据张选民先生披露的一个真实但却鲜为人知的史料(在国防大学党史军事专家徐焰教授处得到证实):东北军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在詹大南和少共营的追击和红军打援部队的夹击下,绝望自杀。詹大南和他所率的追兵确认牛元峰遗骸后,决定将其抬回直罗镇,但因牛元峰身高体壮,少共营的士兵体力消耗过大,便自作主张割下了牛元峰的头颅。这个鲁莽行为与当时红军的策略相悖,受到了一方面军领导的严厉批评。为了争取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红军厚葬了牛元峰师长,并对外宣称活捉敌酋牛师长(参加过直罗镇战役的总政主任肖华在《长征组歌》中写过这样的歌词)。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细节,我们决定从詹大南向红一方面军首长报捷的历史瞬间作为切入点和主要情节展开画面,直罗镇大捷奠定了中央红军立足陕北的基础,成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奠基礼,为一年后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二、《直罗镇大捷》创作指导思想
1.突出直罗镇战役的奠基礼历史意义
当时,红军刚刚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受到胡宗南的中央军与张学良东北军的两面夹击,战局极其险恶。中央认为,必须打击东北军,分化国民党阵营,争取与东北军组成西北联合政府创造条件,力争在陕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另外,据史料了解到,张学良在东北时曾在与苏军作战中惨败。九一八事变后,丢失了东北的张学良,一直想利用中共取得苏联谅解,以便将来利用中共和苏联的力量,打回东北。这也是红军争取团结东北军,分化国民党阵营的一个有利条件。
2.对直罗镇战役中重要历史人物的形象的深度刻画
画面中出现的重大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徐海东、左权、陈赓等统帅与将领,在战斗结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兴奋与欢欣,当大家在环顾战场时,统帅毛泽东似乎比别的红军将领考虑得更遥远:一方面终于歼灭了109师,心情终于踏实下来,坐在敌军阵地上的马克沁重机枪上,思绪却延续到了日后如何建立陕北根据地,如何依托根据地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上了。虽然毛主席位于中远景,但画面三条线都引向毛主席,成为画面最后的视觉中心。毛主席面朝向直罗镇东北的延安方向,有一种暗示,延安将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詹大南在追歼109师长牛元峰归来之后,直接向最高军事指挥员彭德怀报告战果,是这幅画的一个主要情节,标志着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结束,也是画眼。
3.画面尊重历史,对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东北军的服装与装备进行了深入的
考证:
红一军团(中央红军)经过万里长征,部队尚未休整,一直连续作战,服装破旧,红一军团除了服装破旧,军帽也与徐海东的十五军团有明显区别:中央红军的八角帽偏小,有小头红军之说。徐海东的部队最早与陕北红军会和,又缴获了国民党军的一个被服仓库,因此服装较之中央红军明显整洁许多,八角帽也比中央红军大一些。东北军的服装就更加有特色了,在东北军易帜加入国民党军后,军衔与标识摒弃了仿日军样式,与国民党军接轨,但还保留着东北军特有的大衣和狗皮棉帽,枪械也严格按照当年的装备进行选择和描绘,力争实现历史画的带入感和现场感。
4.尊重创作规律,确保学术品质。
历史画的学术型往往体现在历史的带入感,体现在造型、色彩、构图的严谨性上,体现在构思立意的准确性和对大型历史题材的驾驭和把控上,还有一点也是从事历史画创作中最容易忽视的──透视。透视是写实绘画中极其重要的学术要求,也是写实绘画遵循的基本准则,忽略透视,就是学术性的不完整。创作中大家都知道,都知道形转色变,但却往往忽视随着形体的移动透视也在变这一现象。因此,我们将透视的表达也上升到了学术的高度。
5.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典型环境中突出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
6.创作中要注意季节变化和气象条件,这也是军事历史画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注意到一个细节,史料记载和当事人回忆:当红军口袋阵布置完毕的那个夜晚,也就是1935年11月20日夜,天降大雪。这也是我们这件作品需要高度注意的细节(我们发现在刘文西先生的创作中也注意到了这一气象条件)。直罗镇战役是一次空前的大捷,瑞雪使得战场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陕北高原的瑞雪,是中国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好征兆!
就是在直罗镇大捷不久后的1936年2月,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