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铭记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在西北地区胜利会师,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凝结成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民坚定无畏的精神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为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组织全国七大美术院校和部队组成12个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创作出123米乘8米的宏幅巨制,于201610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日在国家博物馆南1、南4厅向公众展出。

此次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催生主旋律美术精品创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者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特邀军史专家和美术专家反复论证,选取红军长征中最经典的12个历史节点,“十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娄山关大捷、彝海结盟、飞渡泸定桥、翻越雪山、草地铁流、智夺腊子口、直罗镇大捷、大会师”作为表现主题,串缀出长征的大致脉络,以油画和中国画的形式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展览将展至1110日。



专题作品

专题相关资讯

专题总览 > 专题资讯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大会师》创作谈


关于历史画《大会师》的创作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创作组   陈树东

 

    2016年元月份,接到《大会师》创作的任务之后,李翔同志就在第一时间召开《大会师》创作会,并在春节前安排我们一行三人前往甘肃会宁深入生活.元月份是大西北最寒冷的季节,大家翻山越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创作素材。在创作中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徐里书记、杜军副秘书长接触较多,他们十分关心《大会师》的创作情况和进展,多次请专家提意见和建议,帮助克服各种创作中的困难,总之,各级领导的关怀,各位前辈艺术家的支持都给了我们创作的动力,我们决心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们视这次创作不仅是任务,也是艺术责任和使命。

另外,我谈一下关于历史画、军事画的思考和《大会师》的创作。2000年开始,我专心研究历史画和军事画,先后画出了《开垦》《入城式》《百万雄狮过大江》《延安鲁艺的一天》等近20余件油画作品。有人说“风格即人”,一种风格的形成反应了艺术家的全部修养、精力和追求,在我看来艺术家选取哪种风格往往是为了解决具体的艺术问题。我的风格是写实偏写意(表现),我们知道,写实绘画特别是历史画,在前辈画家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我们今天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军事画、历史画创作有一个特点,叙事因素占据着相当的分量,在以往的历史画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总是一对矛盾,人们视历史画就是真实表现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越细致越好,当然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但如果把这个做法推到极端,也会产生这样的遗憾,艺术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而完全成为历史的图解。明确了这一点,我就希望我们的历史画作品不完全靠它所再现的历史事件来感动人,而是通过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来触动观众的灵魂,引发人们的思考。《大会师》现在的画面构图是虚构的,当然有一些地形地貌,城楼的特征是历史的真实,整体的构图、场景、色调、人物都是想象出来的,在通读了长征的历史资料之后我认为:艺术作品表现的历史不一定非得是真实的历史现场,也可以是艺术家对历史的感触和领悟,所以我在表现《大会师》场面时,弱化了情节的叙事因素,增加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量,结构的强化,色彩的夸张,以及象征性语言的表达,通过这些手法营造一种特殊的象征性的长征胜利大会师的氛围,与此同时,画面中又有一种斑驳、遥远、强烈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感。在《大会师》创作中,我在构图、笔触以及色彩上作出了大胆的探索,首先是《大会师》这一事件发生在甘肃的会宁地区,那里的地理环境特征要求画面有一种深沉、厚重的画面效果,构图上有一种坚不可摧的稳定感和牢固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创作草图时就从整体出发,安排形象使结构特点非常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一种粗旷雄浑的力度,在这个总的审美取向支配下,形象的刻画就不能太拘谨细致,所以我降低了单个人物在画面中的分量,而强调了群体的效果,把地形地貌特征作为画面主要形象来刻画,这样做并不是完全说明《大会师》发生的场所和地点,而是希望画面产生一种雄浑的构图效果。

形象的粗旷并不意味着细节的不重要,要使画面耐看,必须有细节的支撑,在创作制作阶段,不是把重点放在服装道具等叙事因素上,而是强调笔触肌理甚至着重表现油画材料本身的材质之美,然而,艺术作品的奥妙就在于普通的颜色一但进入艺术作品之中,材料自身的美就获得了强烈的精神内涵。

另外,在《大会师》的色彩表现上,轻快的色调自然是喜庆的主调,但战争还未结束,显然轻快的调子不足以承担这一重大主题,因此,我在色彩实用上偏重于浓、黑、粗。用厚涂的办法使色彩和笔触、画面肌理相配合,大片的重色调子和天空的温暖色彩形成对比,那不正是我们这些没有直接经历过长征和战争的人们在回想遥远的长征大会师的基本感受吗。

 艺术创作是实实在在的劳动,一年来,我们以全部热情投入工作,相信我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希望《大会师》这幅作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大会师》创作谈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创作组  孙向阳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组织了这次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美术创作活动,从活动本身来说份量很重,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次创作活动的十几张大画,由全国各大美术学院和解放军分别承担、创作完成。我们解放军艺术学院承担的是《大会师》的创作任务,主要表现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在甘肃会宁地区一、二、四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场景。

会宁会师既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

    接受任务之后我们感觉压力比较大:1.时间紧,只有7、8个月的时间;2.尺幅大,8m×3m,属于大型创作;3.过去同类题材的经典作品比较多,不容易有新的突破。例如:我们这次创作的《大会师》在上个世纪70年代蔡亮先生已经画过一张,无论从构思、构图、形象的塑造刻画都很完美,堪称经典,我们今天再来画同一题材,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没有新意,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们经过认真研究之后,初步确立了以表现会师的大场面、大气氛为主体,融入甘肃会宁地区雄浑、厚重、淳朴的环境特点,强调画面艺术表现的张力,这样一个总体上的创作切入点,并决定由我牵头,和陈树东、孔平两位画家组成一个创作组一起来完成这个创作任务。

 创作的过程经过了几个艰苦的阶段:第一阶段,到会宁地区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包括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和实地的感受;第二阶段,草图的反复修改推敲,包括中间几次接受专家老师们提的重要的意见;第三阶段,正稿,几个月冒着盛夏酷暑的艰苦制作,陈树东、孔平两位画家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努力,目前,创作已进入收尾的调整阶段,尽管还有一些不理想的地方,但我们依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画面能有一些新意和亮点,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为这次活动添彩。

    下面简单谈几点我个人对革命历史画的看法:首先,我认为革命历史画创作是我们美术事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更不应该被边缘化,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前辈画家创作了很多的革命历史画经典作品,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红军不怕远征难》,詹建俊先生的《狼牙山五壮士》,何孔德先生的《古田会议》《出击之前》,高虹先生的《决战前夕》,潘鹤先生的《艰苦岁月》,陈逸飞、魏景山先生的《占领总统府》《黄河颂》,沈尧尹先生的《地球上的红飘带》及《遵义会议》等等。老一代美术家已经把革命历史画创作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是一块里程碑。作为我们这一代或更年轻的一代美术工作者,如何在学习、继承经典的基础上继续搞好革命历史画创作,我觉得,第一、革命历史画创作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有计划的组织,它不单是一个个人的创作兴趣,而是一个民族革命斗争的记载、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国家意志的体现;第二、画家本身的社会责任感、对历史负责任的严谨态度和正确的历史观;第三、从革命历史画发展的角度看,对历史的再挖掘、再认识和艺术表现上的新突破,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的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