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专题作品

专题相关资讯

专题总览 > 专题资讯 >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研讨会综述

艺术与当代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研讨会综述

2010年9月21日,“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研讨会”在北京饭店隆重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担任总主持,会议邀请了蒂埃里·杜夫海纳(法国)、耿剑(中国)、杭间(中国)、卡琳·齐默(奥地利)、考瑟·埃尔·舍利夫(埃及)、拉杰卜·巴塔查尔基(印度)、林木(中国)、罗格·古斯塔夫松(芬兰)、玛蒂娜·巴特(德国)、玛丽亚娜·惠特曼(挪威)、马越阳子(日本)、欧塞伊诺·韦德(塞内加尔)、皮特·希勒斯(美国)、尚辉(中国)、殷双喜(中国)、余丁(中国)、张晓凌(中国)等10余位理论家和艺术家围绕“艺术与当代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命题做了主题演讲,专家们各抒己见,并就当代艺术、双年展机制、艺术生产语境、多元文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媒体近200人出席、聆听了学术研讨会。与前几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学术主题不同,本届双年展主题的制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全球普适性,这也使得与会的全球专家能够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更好地互相沟通、畅所欲言,其专业性、集中性和深入性都使本次研讨会堪为今年美术界学术活动的表率。

生态家园与艺术理想

首先,本次研讨会总主持邵大箴指出,“生态与家园”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是全世界人民关心的、重要的、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生态”是我们所处的客观自然环境,而且,“生态”实际上也和我们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文化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的思想,与人类的追求和理想目标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生态”包括自然环境,这个自然环境和我们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以及人们的文化观念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解决生态问题,实际上是要解决人类自身的意识问题。按照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人和自然就要相互交融,而不是一味征服、掠夺自然。“家园”包括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家园,也包括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既要保护实际存在的自然环境的优美家园,也要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

随后,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对与会艺术家、理论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本届双年展的参展情况。他指出,本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生态与家园”,旨在表明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担当。“生态”的原意是指生物的习性、生活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与其他物种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展览主题相对集中又比较宽泛,既有当下的现实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有丰富的多意性和广泛的包容性。“生态与家园”把生态关怀与家园建设结合起来,扩大了文化视野,深化了精神内涵。“生态”不仅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家园”不仅代表自然家园,也象征精神家园。以艺术的形式呼吁和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道德自律,建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是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以《艺术家的天职与本分——从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生态与家园”主题谈起》为题,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相对于艺术反映和干预社会,他更赞同回到艺术的原点。因为,在他看来,像全球化、金融危机、人权问题、民族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等,很可能让艺术家越俎代庖,有些问题未必是艺术家所能解决的。今天的艺术家们,特别是当代艺术家们往往都充当起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乃至科学家的角色。这对艺术家而言可能是一个陷阱。因此,与其去做外行的问题解决者,不如去做真正有感悟的艺术家。关于和谐世界,他认为,有智慧的人追求在矛盾与区别中构建和谐。世界文化本是多样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以“合而不同”的艺术生态去迎接和谐发展的国际生态,这实际上是艺术家更高的天职与本分。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林木演说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艺术以感悟让大家取得共鸣,通过这样一种共鸣,我们逐步使世界趋于“合而不同”,才能使这个地球更好地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艺术该尽的社会责任。

埃及艺术家考瑟·埃尔·舍利夫的发言题目是《当今世界中环境和艺术角色的改变》。她认为,艺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美术界是否应该对此做出一些反馈?美术界对社会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都是当今艺术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任何一位艺术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代,他对社会、环境和自然都有巨大的影响。在她看来,通过本届双年展,最应该讨论的话题至少包括:1.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成熟和进步;2.人权的概念;3.全球村或者地球村的概念,以及相互依赖性;4.当今世界生活的变化。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耿剑则以《山水田园,朴素的奢华》为题,从文化传统和当今现实的双重角度提出了自己对“生态家园”的理解。她认为,“生态与家园”是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艺术探讨。自古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家园的美好追求。人类本性中所包含的自私和对奢华的向往,又导致了奢靡,也就是过度消费,而山水田园文化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以“生态与家园”为主题的这一届北京双年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一种艺术性探讨,它调动了众多艺术家参与进来,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最后,她倡议要挖掘山水田园的深层内涵,培养山水田园的心态,发挥简朴绘画的优点,提倡简朴艺术、低碳创作。

芬兰艺术史学家罗格·古斯塔夫松的演讲题目是《生态与家园》。作为本届双年展的外方策展人之一,他认为“生态与家园”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显示在环境话题上,尤其是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话题上,艺术给予的关注。展览的一些作品对中国南部的水灾、西南部的旱灾以及地震的关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地球上的人类一直都是依赖环境生存的。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都在不断地调整。当人们和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的时候,必须让这种关系更加稳定、更加顺利,让生活更加平衡,让各个方面都能够和谐共处。在当今社会,人们面对的是新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在不断升级,这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寻找新的生活方式都至关重要。当我们从艺术角度进行创作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这种期望。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艺术家可以通过他们的创作之手将其体现出来。这些与众不同的作品生动地表现了生态家园、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的发言题目是《论中国画家园意识的现代转换》。他谈到,以“生态与家园”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当代世界美术家从审美的角度对“生态与家园”这个当下人类生存境遇的命题进行的人文表述。展览中的作品既有用批判性的笔调对毁坏自然生态给人类造成的生存危机予以深刻的揭示,也有从审美的视角对人类关爱自然家园、呵护精神家园予以诗意的赞美。但是,在表达“生态与家园”的审美主题上,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与花鸟画,不是以反思批判或赞美颂扬的艺术反映论方式去呈现的,而是把山水与花鸟直接作为精神家园的抚慰与寄寓对象。接着,他以“归隐与放逸,传统中国画精神家园的审美内涵”、“改造自然,中国画家园意识的现实性转向”、“宁谧与平和,当代中国画精神家园的审美灵魂”三个分论题,历时性地详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画的现代性转换,便因表达出这种新的家园意识而获得了崭新的人文内涵。中国画的家园意识成为当代社会复归人类内心世界宁谧与平和的精神乌托邦。

 

艺术创作与生态家园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殷双喜将《雕塑家园》作为自己演讲的题目。他以中国现代雕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雕塑创作为例,谈到了这些雕塑作品中反映出的环境和地球剧烈变化、过度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工业化烟囱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危害、传统四合院不断被拆迁而迅速消失等现象。他的演讲以丰富的作品实例带给与会者深深的震撼。如他介绍的作品《南海油汽专线》便涉及了石油与金钱、暴力潜在的深刻关系。他认为,这些作品的产生对我们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主持人陈醉认为,殷双喜的发言,把精神家园缩小到雕塑这样一个艺术领域内,集中表达了我们对生态理想的追求。殷双喜提到了艺术家的责任,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责任就是要鲜明地启发大家去认识现实中的生态破坏问题。

法国艺术史学家、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蒂埃里·杜夫海纳的演讲题目是《麒麟:当代艺术中混杂与比拟艺术手法的讨论》。首先,他强调了视觉艺术的创造性,他认为,视觉艺术的创造性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一个重要原则是模拟,艺术家利用艺术模拟来反映现实生活;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恒定性或永恒性,艺术家通过艺术表现来传达另外一个世界的现实。他以马蒂斯的《窗户》为例,剖析了绘画和雕塑是如何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命题的。在他看来,这幅作品向我们传达了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内向性和外向性的关系。他还谈到一件中国艺术家的摄影作品。画面中一个孩子坐在墙壁上,墙壁的一侧是中国当代的图景,墙壁的另一侧却是古老中国的样子。一堵墙把两个中国表现出来,通过窗户或者通过墙的分隔方式,我们可以表达对两个不同世界的看法。此外,很多艺术家也将自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并进行了非常生动的再现。一方面,艺术家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世界,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也会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造出像麒麟一样的混种或怪物。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艺术表现出人类试图控制自然的欲望。

日本艺术家马越阳子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发表了以《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和生态的思考》为题的演讲。她谈到,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的宗旨就是让艺术和人类息息相关。在目前的社会、时代中,人类的行为也可以被艺术反映出来。艺术和人类的生活相关,也和自然相关,这个自然就是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时代,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都是极为重要的。面对环境和生态问题,艺术家也不能独善其身,因为艺术家对于这样一个话题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我相信生活是艺术的分母,我希望能够在尊重人类生存尊严的前提下,尊重家园的生态。在我的绘画中,我深深地挖掘了人性。我一直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朝着哪个方向前进?我们看到绿色代表自然,而在我的绘画中也表达了人的力量以及人的热情,我们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在一起跳舞,这代表了我们的热情,以及我们对于过去、未来的理解。而且,在这样一种画面的安排中,它也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艺术方式,我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主持人赵力认为,马越阳子的发言代表了很多艺术家的心声,就是如何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美国艺术家皮特·希勒斯的发言题目是《一个雕塑家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神话的思考》。他谈到,自然和人类之间的联系是极为重要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速度与日俱进的时期,我们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当我开车在高速公路行驶的时候,发现路上有很多废弃的轮胎碎片,它们被扔到公路边。当时的情景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觉得轮胎碎片是我们生活的副产品,当我们买了一辆新车以后,我们不仅买了这辆车、不仅买了相应的燃料,而且我们还买了轮胎,轮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损以后,会被废弃,会对空气和环境带来危害和负担。这使我开始对轮胎感兴趣,也让我作为雕塑家对环境开始有所思考。如果我们不对这些碎片、废轮胎进行良好的处理,如果只是将它丢弃在自然中,轮胎经过风化就会成为自然环境的污染源。所以,我们可以对轮胎碎片进行回收,也可以用它来创作艺术作品,唤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创作媒介。

德国艺术家玛蒂娜·巴特的演讲题目是《艺术作品的环境之思》。她谈到,当她刚接到邀请的时候,感觉很困难,因为她画的不是风景,也没用垃圾来进行环境方面的创作。但是后来,她觉得自己的作品可以参展:因为,她的绘画是可以讲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的。在她看来,这样的主题肯定能体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本身也是我们创作的源泉。这样一种创作可以使她跨越自己的家门,与自己的邻居进行交流,而且,也可以让自己了解和观察不同个体的行为。作为一名艺术家,首先应该是当代世界的见证者,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和环境。首先需要自扫门前雪,然后意识到自己的门外都有什么,才能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个人的重大责任。主持人评论到,玛蒂娜·巴特针对艺术家如何改变环境这样一个话题,提出艺术家的创造就是一种新的发现、是一种视觉化的梦想,艺术家可以通过表现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去实现对环境的改变。

印度艺术家拉杰卜·巴塔查尔基发言的题目是《生态与家园与艺术理想》。他谈到,在我们今天居住的世界中,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就是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我们居住在一个快速变革的年代,在这个年代中,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环境问题成了最为重要的问题,而且是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要关注环境,否则人类的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就会终结。虽然面临这些挑战,但是作为人类来说,作为每一个个人来说,我们应该对此担负起责任,应该采取行动。我的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就考虑到持续存在的冲突。有时候我会将生态、土地以及城市环境转化、融入到作品中来。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应该找到这些作品的切合点,应该将城市的阴暗面和城市的闪光点连接起来,在了解城市日益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为一名艺术家,一定要正视这些问题,担负起我们的责任。

 

中国情境与未来展望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以《消费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寓言》为题,紧扣会议主题,同时又密切联系实际,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中国当代艺术借助于国际艺术氛围和市场天价神话走红的背景下,一系列争议、质疑也由此而起。但是,在他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建有两个非常好的基础:一是当代艺术在市场社会主义背景下花了20年时间成功构建起了非常有活力的民间艺术体制。二是在上述艺术分流之外,还存在一个生机勃勃的、以当代艺术为主的艺术群落,他们中间既有着力于探索现代语言本土化、以人文关怀为价值的中年艺术家,也有在消费主义背景下成长的新生代,他们比前辈更直接地感受到新科技和物质时代的社会变化,其作品更多表现出国际化的新品质;在他们的探索中,中国当代艺术正以全新的方式构筑自己的当代性。中国艺术在他们的探索中将重回世界之巅,重回世界之巅有三点:1.构建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与审美标准;2.中国独特的价值观,通过当代艺术体系转化为普适性的价值观;3.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世界级的艺术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间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前卫艺术与文化产业》,着力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偏重于前卫和先锋的当代艺术概念;文化产业是一个和文化相关的产业概念。当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国策的时候,中国的当代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初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发展途径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合作状态。原来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否定的前卫艺术,产生了一种无害论,在某种意义上便与政府层面形成了默契。为了说明这种关系,他举出了很多例子,其中重点论述的例子包括北京的798艺术区。他认为,这类艺术区是多种力量角逐的场所,它们的碰撞还在继续的过程中,未来会有什么样的走势和发展,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观察和研究。主持人赵力认为,杭间的发言重点是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层机制和发展途径问题。他的发言通过历史性的资料梳理,展现了这个过程的丰富性。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学系主任余丁的发言题目是《艺术与全球化的网络主义》。他谈到,最近10年,网络主义(Cyberism)在全球崛起。网络主义的崛起已经是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共同文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它也逐渐演变成新的意识形态,一种跨越国界、民族、文化,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多元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已经在今天的全球意识中有所反映,或许它将成为21世纪艺术和文化的新标签。我们今天已经信任并且依赖虚拟空间,并且不得不总是在虚拟和现实间切换。到底哪个现实是真的?我们有时候真的很难分辨。不难发现80%以上的“80后”艺术家依赖网络。在他看来,网络主义在艺术领域中反映出的特征至少包括如下几点:1.网络主义是全球化的,它为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提供了某种可能性;2.网络主义是一种多元文化,它正在超越种族和文化边界,当你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流的时候,你不会去在意他到底是哪个种族或者是哪个文化;3.网络主义是个性化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上面表演,没有任何限制4.网络主义是可被复制的。主持人赵力认为余丁的发言,提示出中国和全球都出现的一种新艺术创作方法和趋势。

 

全球化中的多元主义

奥地利当代艺术策展人卡琳·齐默以《置身其中,奥地利当代艺术特展》为题,重点介绍了“崇高与自然”的话题,其中涉及究竟是艺术家在模仿自然,还是自然在模仿艺术。同时,她还在演讲中谈到了城市规划、建筑和乌托邦,以及文化转型等话题。此外,她还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奥地利的当代艺术和艺术机制。以“置身其中——奥地利当代艺术展”为例,她谈到,奥地利艺术现代基金是给每件不同的艺术品,尤其对奥地利的艺术家在参加展览的时候提供补助金和津贴,从而帮助这些艺术家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创作艺术作品,而且利用这些奖学金参与到不同的展览,让他们到其他的地方开拓眼界。从1935年奥地利共和国成立以来,奥地利现代艺术基金很大一部分都用于奥地利艺术家作品的收藏,这些收藏主要是奥地利当代艺术作品。他们的作品非常广泛,包括绘画、视觉艺术、多媒体艺术和摄影艺术作品。我们相信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很好地反映了艺术家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艺术展实际上所体现的是各种各样或者是各个阶层的关怀,艺术家选择的角度话题虽小,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卡琳·齐默的演讲具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她提及的现代性乌托邦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与卡琳·齐默的演讲相似,挪威奥斯陆艺术学会、奥斯陆美术协会会长玛丽亚娜·惠特曼同样以一个展览“控制你的热情,停止创作”为例,进行了同名的主题演讲。她谈到,我不相信任何文化抵制,我不相信通过抵制的方法能够达到既有的目,我认为,沟通和对话是很重要的。所以我非常赞成第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生态与家园”的主题。没有对话、没有相互了解,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由于挪威关于文化抵制的讨论,我觉得应该举办一次展览,展示以色列当今艺术的成就。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主题,传达关于国家、国家身份和国家认同感,以及国家特征等主题。2001年3月19日到4月25日,我们邀请了一批以色列著名艺术家来创作、展览,他们在以色列生活和居住,但也有欧洲、中东或巴勒斯坦的多年居住经历。他们一直都在思考社会和政治的导向,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都将自己在以色列居住的经验融入其中。以色列不但有种族和种族隔阂问题、东方的历史背景,还有性别问题等复杂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历史,追根溯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根源,艺术也是如此。因此,通过这个展览,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你从什么地方来的,你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来自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双年展秘书长欧塞伊诺·韦德谈到了他所参与组织的达喀尔双年展,他认为,这20多年以来,世界上的当代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显示了我们艺术领域的丰富性和强有力的生命力。不管是个人或者是政府,都对于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关注,他们也承认艺术的多元性,而这种多元性恰恰能够保证艺术作品的品质。达喀尔双年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我们希望能够借这样一个平台,产生强大的效应,负起责任来展现非洲的美学、非洲的艺术。长久以来,往往都是西方人主导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好像是他们在教我们怎么审视非洲的美。可是,我们要审视非洲,就应该立足于非洲大陆,应该让非洲人自己来谈他们的美学和艺术。目前,也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倾向,让非洲人自己谈自己的美学,而不是在他们缺席情况下谈非洲的美学。今天,北京双年展选择的主题是让大家思考生态平衡,还有生态圈与环境的和谐。我们也愿意考虑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特性,希望保留我们自己的生态体制,还有我们的生理特征。

 

最后,本次研讨会总主持邵大箴总结了大会发言,认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理论家对“生态与家园”这个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提出了要保护生态、维护我们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对当前存在的世界性灾难、地球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惩罚、当前的严重性等层面进行了分析。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太悲观,还是要坚持乌托邦的理想,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良知、我们的才能来克服当前摆在人类面前的严重问题。(盛葳 吴啸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