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专题作品

专题相关资讯

专题总览 > 专题资讯 >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

王镛点评第四届北京双年展获奖作品

点评第四届北京双年展获奖作品

王镛

 

2010年9月19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靳尚谊、刘大为、吴长江、王镛、温琴佐·桑福、古斯塔夫松·罗格等人组成的评审团,从“2010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展“生态与家园”参展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奖9个,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3个(优秀作品奖获得者不受年龄限制,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获得者年龄限定在50岁以内)。

 

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

 

西班牙艺术家帕科·波麦(1970- )的油画作品《车祸新闻》(2009)。作品以油画的黑白色调描绘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公交车相撞事故的场景,似乎具有新闻纪实性的现场感,但并非照片的复制,而是插入了画家对现实的变形处理。画面呈现某种微妙的超现实的荒诞诡异色彩:马路上车祸的罹难者的造型类似一些支离破碎的玩偶,一个儿童旁观者(可能隐喻麻木不仁的人们)在用脚踢弄这些玩偶,仿佛把这种惨剧视同儿戏,令人痛心,也令人反思。

中国艺术家陈辉(1959- )的中国画作品《中国文化》(2010)。作品以纯水墨语言表现中国传统民居古色古香的内景,以书斋象征“心斋”,寄寓着一位现代画家对古代文人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向往。作品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用水用墨的特长,同时有机地融入了西方写实绘画的明暗光影,构成了亦真亦幻、虚静空灵的意境。

日本艺术家浅野均(1955- )的日本画作品《云涌深处》(2001)。作品以日本画(岩彩、墨、金等综合材料)形式表现崇山峻岭林木葱郁的自然奇观,采用鸟瞰的视角,以一条条倾斜的山脊和倾斜的白云凸显山脉重叠连绵的动态,又引进了墨韵和光感。画面制作精微,整体气势豪放,色彩鲜丽,虚实相生。如果说东山魁夷的风景以幽玄的静穆著称,那么浅野均的山水则以雄奇的动态见长。

印度女艺术家拉蒂卡·卡特(1948- )的铜雕作品《圣河沐浴》(2007)。作品表现印度教徒在圣城瓦拉纳西恒河渡口沐浴的场景。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在圣河中沐浴可以洗涤人的灵魂;同时,恒河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如何实现人的灵魂净化与自然的环境净化的双重理想,值得深思。作品以半写实手法塑造了众多微型人物和恒河渡口的台阶、凉棚、神庙,并在铜雕表面制造了泥水淋漓的效果,既富有艺术质感又富有生活情趣。

古巴艺术家何塞·贝迪亚(1959- )的丙烯作品《勇猛》(2008)。作品采用极其粗犷的新表现主义绘画语言,力图表现自然与文化、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类总是幻想控制自然,自然又总是不听人类控制。

阿根廷女艺术家安德烈娅·胡安(1964- )的摄影作品《红12南极投影》(2005)。作品根据作者本人四次南极考察的经历,以照片方式表现南极的气候变化,实际上这件作品也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视觉记录。冰天雪地中人与自然、红与白、暖与冷的强烈对比,语言纯净,寓意新奇。

蒙古国艺术家巴特巴塔·胡勒巴塔(1978- )的油画作品《无题》(2009)。作品以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一位蒙古老人在人间与天上长眠的同一形象。作者思考当一个人去世的时候他会回想他曾经呼吸的空气和与他一起共度的生命,作者进一步追问人类能为我们的后代留下相同的环境和情感吗?作品的油画语言质朴单纯,黑白灰色调和空间处理与表现死者形象和生者思考的内容非常吻合。

英国艺术家奥里·格什特(1967- )的摄影作品《时间之后的时间》(2009)。作品通过类似经典油画的系列静物照片,着重探讨与视觉感知相关的基本哲学难题:时间的概念以及摄影意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

德国艺术家马库斯·李能布里克(1961- )的树脂雕塑装置作品《色彩》(2009)。作品采用干彩颜料、水和丙烯酸粘合剂,在类似群山形的树脂抽象结构上制造色彩流淌的纹路,并强调其所占据空间的能量与环境。

 

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获奖作品

 

中国女青年艺术家焦洋(1982- )的中国画作品《平湖——萤映影》(2008)。作品突破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单一模式,综合了传统、现代、写实、意象、比喻、装饰等多种元素,营造了现代都市人追求的平淡、天然生活的理想家园。

中国青年艺术家罗斯(1978- )的雕塑装置作品《命运网线》(2008)。作品把一个强壮的男人体置身于千万根钢丝网线的围困当中,拼命挣扎而无法挣脱这种命运网线的纠缠,而这种命运网线(恶化的环境)实际上又是人类自设的网罗。作品从形而下的现实生活层面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沉思层面,引发对人类命运和生存困境的深度思考。

中国青年艺术家李晓巧(1987- )的树脂胶凹版版画作品《莲城旧事》(2009)。莲城是作者儿时生活的旧城区,现已拆除,但莲城旧事仍然鲜活地保存在作者的记忆之中。这组版画技法纯熟,褪色的老照片似的模糊影像尤其符合梦一般的怀旧情调。